据说,世界上有两个民族最重视教育,一个是华人,一个是犹太人。显然,犹太人的教育不但比华人成功,也比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成功。在全球只有1500万的犹太人,在世界总人口中只占0.3%,可是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却是其他民族的一百倍。犹太人不仅在科学领域,在经济、思想等领域出现的全球领袖人物也比比皆是。马克思、弗洛伊德、基辛格、以及格林斯潘和东南亚金融风暴期间令亚洲闻之色变的索罗斯都是犹太人。可以说,二十世纪,全球在很大程度上笼罩在犹太人的影响之下。美国人有句话,全球财富在美国,美国人的财富在犹太人口袋里。犹太人在美国560万,占美国人口比例只有1.9%,但是在排名前四百名的美国富翁中,有一百人是犹太人。美国犹太人的平均家庭收入高出美国平均水平40%。犹太人在美国从事的大多数是医生、律师、商人、教师等行业。犹太人不但“控制”着华尔街, “统治”着好来坞,甚至“操纵”着全美新闻媒体。美国的三大报纸一一《纽约时报》、 《华尔街时报》和《华盛顿邮报》都为犹太人所拥有,美国的三大新闻杂志一一《时代周刊》、 《新闻周刊》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老板也都是犹太人。美国的三大图书出版商——兰顿出版社(RandomHouse)、西蒙苏斯特出版社(Simon Schuster)和时代图书公司都是由犹太人所拥有或者经营的。一直有争议的媒体大王默多克也是犹太人。 同样重视教育,为什么犹太人能取得这么大的收获?犹太人重视教育和华人重视教育的差别在哪里呢?两者相比,华人虽然也非常重视教育,但是却是把教育作为手段和工具来用的。华人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的功利性很强,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升官发财,为了将来有份好工作。正因为把读书学习当作手段当作敲门砖来使用,一旦达不到目的,华人就会走向反面,变成读书无用论。把读书学习当作工具和手段来使用的另一个坏处是,难以培养孩子从学习中得到快乐和兴趣。而犹太人的孩子出生后,刚会走路,就把蜜涂在犹太法典或者圣经上,让孩子去舔,让小孩从小把甜蜜和书本联系在一起。犹太人的教育理念认为学习不但是有用的,而且是给人生带来甜蜜和快乐的。他们把学习当作目的,而不只是手段。因此,拿犹太人与华人相比,犹太人有为学习而学习,为知识而知识的精神。他们一旦对某个领域产生兴趣能终身投入其中,中国人把学习当作手段,有些教授或者科学家即使已经取得了成就,一旦有机会当官,他就宁可抛下自己的专业当官去。这说明他尽管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成就,却没有从中获得快乐,是当作苦差使来做的,有机会做官宁可去享官福不愿继续从事自己的研究了。
正因为犹太人把学习看作人生的乐趣,因此他们教师的理念首先就是培养小孩对学习的爱好,他们会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教育,决不会因为某个孩子进度比较慢就打击他的积极性,而是因材施教,采取鼓励的态度。这种教育理念培养了犹太人普遍并保持终身的爱读书习惯。在以色列,540万犹太人口中,拥有图书证的有一百多万。以色列全国有近30家报刊分别用l5种文字出版,以色列出版社和图书馆数量按人口比例居全球之首,有近900种刊物,全国平均每4000人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结果,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是64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也只有8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课外阅读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一本都不到。一个重视教育的大国,全民却没有养成读书习惯,不能不说是个大失败。 造成这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从小培养孩子读书的乐趣,而是一味的灌输和强迫。 其实犹太人对学习的态度和我们的老祖宗孔子很一致,《论语》的开头第一句不就是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还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把这以乐为目的学习古训扔掉了呢? 
 早晨起床时做了几个俯卧撑,然后被家里支去打酱油,打完酱油后与小朋友一起玩躲猫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