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一位练瑜伽时认识的朋友找到我,说她的一位朋友想花钱资助一两位耀华的特困生。当时我正好是班主任,家访时了解班里孩子们的家庭情况,知道一位同学(省去姓名)很困难,便答应牵线。这位朋友将出资人的电话发给我,让我们直接联系,交谈中得知此先生三十多岁,江西人,天大毕业,随后又考入南大攻读硕士,当年背着一只脸盆,脚穿一双球鞋进津上学,期间每天两个馒头,一点儿咸菜,选择天大以及所学专业的过程都让我觉得对孩子们的成长很有教育意义,因此,我问他,能否为我们班做一次谈话,谈谈自己的成长过程,会对学生们有所帮助,余先生(我们已经没有联系,到现在我只知道他姓余)欣然应允。 记得几天后的一个班会,我把余先生请来,给大家做了很简单的介绍,然后就请他给孩子们讲话。我还记得当时他先询问学生们想要听什么,他可以满足大家的要求,孩子们没有说出什么,于是,他说,来之前想了很久,想给大家讲什么呢?说崔老师希望他介绍自己的求学以及成长的经历,再有就是想到一个人成功需要什么,就说说这些吧。随后,他先拿出一只小小的水晶球,要送给同学们,告诉大家送这只球是因为它的很多面,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结果会是不一样的,要学会多角度看问题,然后开始介绍他自己。余先生来自于江西农村,原本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高二开始想要刻苦读书改变命运,高考前除了自己的家乡,其他地方知道的仅有北京,大学就是清华北大。高考结束后他觉得自己考得不够理想,他的班主任老师拿着一张中国地图帮他找了离北京最近的城市,报了天津大学,他的父亲(一位农民)凭借着当时认为在村子里仓库保管员最有权力(可以时常有点儿小实惠),认为材料系就是管材料的,最差也能做一个保管员,帮他选择了材料专业,大学毕业余先生被分配到天津的一个工厂技术科,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水,扫地,看报纸,不甘的他又开始了学习生涯,成为南大金融系的研究生,,,,,,记得那节班会课是我用自己的生物课开的,上午的最后一节,45分钟不够用又延长了一些时间,下课了我送余先生出校门,我们握手言别时,我说自己很感谢他能抽时间帮助孩子们,而他却说要感谢我,省去很多东西不提我想说一下结果:几年来他资助了几名不同学校的学生,每位学生每学年1000元,每逢过年还把他们召集到一些吃一顿饭,相互认识交流思想和学习情况。后来我的这位学生考上了南开大学金融专业,回来看我时问及是否和余先生还有来往,孩子回答说:有时偶尔和余叔叔打打电话,又过了一段时间,余先生打来电话,说起我的这位学生,他说:我有意识让他们独立起来,学会生存,也告诉他们做人必须自强,而且强大以后还要学会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今天,我之所以重提此事,是因为周六的一次朋友聚会,席间朋友也说到了一位成功人士,而且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儿子,但是我却不以为然。他们的经历很像,都是农村出来的苦孩子,也许相比之下后者要比前者在某些人看来、从某种意义上更为成功,因为他现在每年能赚两千万?然而,在我看来,赚再多的钱也未必能带给他快乐,为什么呢?活得很狭隘。大学时靠自己打工赚来的钱不仅养活了自己,而且还给自己的父亲买了十条船,给家里盖了房;放假坐火车回家比其他人晚三天,是因为要把同学们丢掉的鞋洗干净背回家给弟弟妹妹们穿,诚然,孝顺父母,照顾弟妹,肩负家庭的责任的的确确算得上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也许很多人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但是,对于其他不相干的人呢?面对同样是贫困的学生,却说出:我才不可怜他们呢,他们自己有一双手能养活自己,为什么要接受别人的施舍?!他想到过自己当初上学打工时其他有能力的人不也正是向你伸出了援助之手了吗,如果贫困生不是因为懒惰而不去挣钱,而是因为缺乏这样的意识,那么你去教育引导他们了没有?自己都这么有钱了,但是赚的钱当中还不舍弃雇用学生站桩的200元,要抽出一半,欣欣然暗自得意,相比前面我提到的余先生,我认为差异也许就在于“大”和“小”之间。 朋友在提到这位成功人士时说道,他提及自己的经历时泪流满面,我想,是因为想到自己曾经的屈辱与艰辛吧,这一点我是很理解的。我自己也只是一个“小资”,之所以小资是因为时常感觉到自己还是缺少大情怀,如果还忍不住为自己流泪,是因为还处于自哀自怜阶段,而且,渐渐地我已经能够慢慢感受到快乐比以往多起来的原因,是因为当关注自我少起来以后,我越来越希望这个世界上的人能更多的把爱释放给他人,薪火相传,那么自己那一点点儿痛苦就算不上什么了,会变得越来越快乐,大家都这么想,这个世界才会被爱所包围,也许,这才是我们说的大爱吧,,,,,,
茜茜公主最后编辑于2012-09-17 15:34: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