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的晚报副刊刊登了侯会教授的文章,读来挺长学问,贴上来给大家: 岂可跟猪八戒学“传统文化”? (作者 侯会) 有些朋友一提“传统文化”就火冒三丈——这中间不仅有“愤青”,也有 “愤老”。无论你说什么,他总能归咎 到“儒家的恶劣影响”,愤愤于孔孟为我们这个民族植下了“奴性的劣根”! 你跟他心平气和地探讨:不能这么讲吧?孔孟最重气节操守、最讨厌奴颜婢膝。他马上掷地有声地反问:
“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这难道不是奴性教育吗?——口气斩钉截铁,足能噎你一跟 头! 现代人反感孔孟,并不奇怪。因为没多少人抱着虔诚、谦虚的态度,认真读一读《论语》、《孟子》。——
年过耳顺的我已不记得在中小学课堂上学过孔孟文章了。那么,比我年长一二十岁的“更老的老头”是否就 学过呢?恐怕也没有。自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些激进青年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孔孟地位一落千丈 ,年轻人一窝蜂转向西学(国人干什么,总爱“一窝蜂”),有谁还读这种老古董? 眼下七八十岁的老者应当出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49年前后正是他们世界观形成的年纪;此后又一次不
落地参加了全套“政治运动”,他们同样无由跟孔孟亲密接触。 那么,人们对孔孟的认识到底是从哪儿来的?恐怕大多是从文革“大批判”资料中来的。我的书箱里至今压
着一本中华版的《〈论语〉批注》,作者署名“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七○级工农兵学员”。“前言”一上来就 说:“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批林批孔运动,是上层建筑领域里马克思主义战胜修正主义、无产 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看看版权页,印于1974年,正是“孔老二”受林彪拖累、横遭 批判的年月。 这本批判材料定价一元,那时一般都是由单位统一购买,作为学习材料发到个人手中,那倒真是一次不折
不扣的“传统文化大普及”。 只是在“普及”过程中,孔子头戴高帽、挂牌蹶腚,一副狼狈相。一个人的言论无论多么睿智,被横涂竖抹
、歪批乱解之后,也就变得十分可笑! 譬如此书开宗明义仍是那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如此平和的两句感想,“工农兵学员”又是怎样鸡蛋里挑骨头呢?且看“注释”“译文” 之后的“批判”文字: 孔丘创立的儒家学派,不仅是一个反动的思想流派,主要还是一个反动的政治集团。为了复辟奴隶制,阴
谋篡夺鲁国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孔丘从鲁定公元年(公元前509年)开始,便开坛设教,广招弟子,大 肆宣扬他那套反动说教,大造反革命舆论,拼凑反革命队伍,积蓄实力,窥测方向,等待时机,以求一逞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叫他的门徒专心致志地学习礼、乐、《诗》、《书》,把自己训练成复辟 奴隶之的帮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要他们拉拢来自远方的反革命党羽,扩大反革命组织。“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不要怨恨执政者不任用自己,要善于搞韬晦之计,耐心等待有利时机 到来,大干一场。…… 这都哪儿跟哪儿!——不过这种文字连篇累牍看得多了,不容你不受熏染,感情思想立场也跟着发生微妙变
化。我们今天那么多“愤青”“愤老”,大概就是这样炼成的吧?
还好,这本《批注》虽然“批”得荒谬,“注”得还是比较认真的。对于原文,也没有做不负责的增删——我翻 了好几遍,也没翻到“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这样的话。
这当然不是孔子的原话,也不是他的思想。孔子的“君臣父子观”离不开一个“礼”字。“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是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各安其位,各尽其职,社会才能安定发展。“
臣事君以忠”是有前提的,即“君使臣以礼”,两者关系是对等的。老板不按老板的本分出牌,雇员完全可 以跳槽、走路。你平白无故让我去死,没门! 相比之下,孟子的君臣观还要激烈得多。有一回齐宣王问孟子:卿大夫的职责是什么?孟子说:国君犯了
大错,卿大夫应该出面劝阻;反复劝阻不听,就该把国君换掉!——齐宣王听了,脸都绿了! 更让齐宣王堵心的,是孟子那段有名的“君臣对等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
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主与臣下的关系是对等的:你把我当手 足看待,我就把你当腹心拱卫;你把我当犬马使唤,我就把你看成陌路人;你把我作践成泥土小草,你就 是我不共戴天的仇敌!)——试问,今天隔空大骂孔孟“奴性”的好汉,敢不敢明天上班把这话冲着老板讲一 遍?
那么,“君叫臣死”“父叫子亡”这话究竟从何而来?说破英雄惊煞人,此话竟出自猪八戒之口!
《西游记》第78回,比丘国王听信妖言,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孩童的心肝制药,希图长生不老。慈悲为
怀的唐僧听了,不禁痛哭失声。八戒在一边劝道:“师父!……常言道:‘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 ,子不亡不孝。’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何干?” 猪八戒张口就来的“经典”,应出自当时的民间俗谚。无数历史事实证明:统治者的愚民政策往往更容易
在底层社会发酵,读过一点书的反而不大容易受蛊惑——道理很简单:假如你心中存着“君之视臣、则臣视 君”的正大观念,你还会无条件接受“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的愚蠢信条吗? 也正是担心这个,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命人将《孟子》中凡涉及“民贵君轻” 的内容统统砍掉,当然也包
括这段“君之视臣、则臣视君”。——于是明代出现了一个怪现状:满纸秽亵的《金瓶梅》可以全本照出,而 《孟子》却只能出删节本:《孟子节文》。 然而根基深厚的儒家文化也不是删掉几页书就可以轻易撼动的。也正是在明代,庙堂上发生了你死我活的“
议大礼”之争:众多朝臣为了某一原则问题跟皇上“死扛”,许多士大夫为此付出了沉痛代价!他们的立场
和勇气,显然来自孔孟。——对于仅仅通过猪八戒了解“传统文化”的朋友们,这样的事又是不可思议的。
眼下“名著”成了几本通俗小说的专称,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倒在许多人心目中变成“糟粕”!若三界之中 真有个猪八戒,他大概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乾坤倒转、自己竟然成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博导”,语录为
人传诵,风头盖过吃了两千年冷猪肉的“至圣先师”——让你“割不正不食”穷讲究!
老轨最后编辑于2012-08-28 10:49: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