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时,德育主任要求每一位班主任完成一篇德育论文,这是上级机关要求的任务,我没有完成;前两天研讨时,校长开会又提及此事,说到校长室的教师名单中,哪位老师需要上交论文,她都有标注,交几篇也将有标记。我想,看起来这事儿是脱不过去了,必须予以重视。虽然觉得我写的内容未必是领导满意的,可是季羡林老先生的:“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的确深深地影响着我,因此,既然写,当然全无假话。 德育论文该怎样写?有无八股?我没多想,只是想了与职业有关的事儿,今天把它放到水手网上,皆因为几年来,“水手”的朋友间相互切磋,的确也使我有了长足的进步,因此,衷心的希望朋友们对此文踊跃的发表意见和建议,以便使得我这篇无法发表(我自知)的文章趋于完美。 【标题及全文如下】 现实与梦想,敢问路在何方 ----处于中国教育转型阶段,一位普通教师关于教育的几点思考 前几天,带学生去二南开考点参加高考英语听力测试,学生签到过程中遇到了两名送考的家长,彼此闲聊了几句,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一直以来,因为从事教育工作,每每遇到学校、学生、老师、家长等发生的问题,常会引发一些思考,渐渐地,便会想到现今的教育带给学生的利与弊,想到当今中国正处于转型阶段,教育将何去何从? 去年,我班里的一名学生,因为暗恋一位女生,自己无法排解内心自行设置的障碍,并无端地将成绩下降的原因归罪于并不知情的这位女同学,甚至在内心里逐渐产生了杀人的动机。今年,我班里的另一名男生,同样因为感情问题、成绩下降等因素,心情稍有不顺,便产生轻生的念头,以至于老师、家长举步维艰、如履薄冰。 前不久,先生对我说起了儿子和他的聊天内容,引发的忧虑:学校门口的新疆团伙持刀行窃,如入无人之境,极为猖獗。他担心这样的事情有一天会降临到儿子头上,于是告诫我要想办法敦促有关部门解决此事,而且一改往日遇事的强硬作风,嘱咐孩子,果真遇到,不要反抗,一定要吃眼前亏。 昨天,武清研讨归来途中,听同事说一位见义勇为的男子,因为帮助女青年追窃贼,被几个新疆人捅伤,而那位女青年却丢下男子跑掉了,有关部门需要她站出来证明男子的行为属于见义勇为,却杳无音讯。晚饭时和儿子谈及对此事的看法,儿子说:我知道你又要坚持你的观点,妈妈,我告诉你,如果换了你遇到这样的事,你也应该跑掉,只是过后应该站出来作证罢了。你不要说我自私,我这样认为在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当中还算是好的,大部分同学都说:谁让他多管闲事的,这不是自找的吗,这是和他有什么关系?他管得了吗? 我们的老祖宗关于教育有着许多典故与经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身教重于言教等等。而作为家长、老师,面对具体问题、涉及个人利益时,我们的语言,特别是行动又是怎样的?它将对孩子形成怎样的影响?作为班主任,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我走访了包括科任的两个班级在内,三个班近六十个家庭。在走近学生与家长,同众多家长面对面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了解了每个家庭的教育背景,另一方面又深深感受到,家长们关心的问题,多是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如何?希望老师能帮助孩子尽快提高成绩,少有家长询问到学生在学校情绪,是否快乐。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同事间谈论的话题也多是哪个班级、哪位同学的成绩好坏,高考结束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考量学校、学校考量教师优劣的标准也仅仅是成绩,那么,究竟是谁之过? 我家访的目的,再有就是想了解不同家庭背景对于学生成长、人生观、思维方式的影响,因为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在走访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国现今城市家庭贫富差异极为悬殊,当今社会的成功人士与弱势群体对于社会的认识是不同的,而即使在成功人士当中,许多人对于社会的认识是否客观,他们的成功是凭借着何种能力?在不同家庭背景下,家长能给予孩子怎样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学生在中学年龄阶段已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如今学生交友多数已不再是凭借兴趣、爱好、理想和追求,很大程度上是家庭背景接近的孩子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交往圈子。在青少年时代,不少孩子已经产生了功利主义的萌芽。早些时候,中国移动公司拿出助学金,希望能帮助那些家庭困难但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以减轻他们一部分家庭负担,然而,出现的现象却是真正贫困的学生回绝了班主任老师三番两次的问询,是否需要申请表,而父母开着公司,每天坐着汽车上下学的同学却面无愧色地大方申请,这样的情况不是发生在一、两个班级,不同年级都有发生,极具代表性。那么,究竟是谁使得前者的内心产生了如此之大的压力,而后者反倒能有一往无前的勇气?! 我国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曾是苏联老大哥的兄弟之一,很多做法是效仿苏联的,其中包括人口政策。鼓励英雄母亲,使得我国人口出现了过度繁衍,为了缓解有限国土上无法负荷的人口压力,以至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们不得不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姑且不去评判历史的功过是非,难道说每个家庭一个孩子就一定成为“娇生惯养”的充分必要条件了吗?回到文章开始我与送考的家长间的对话,家长们说,现在的孩子自理能力太差了,哪像咱们小时候那样能吃苦。我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是家长、老师的问题。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们其实并非真的幸福,因为在我看来,身体上吃些苦头算不了什么,老话说得好:出力长力。二人是有思想的,怕的是精神上吃苦而无法排解,但是如今有多少人能意识到这一点?社会、家长包括老师在应该锻炼他们的地方没有放手,而他们心灵深处的情感需求、精神快乐却常常被无视,他们被娇惯着衣食住行,却被挤压着精神,因此从某个角度来说又是极为不幸的。 2002年,父亲身患绝症,此后陪伴他住院期间见过不少来自不同行业的人。其中一位也是陪父亲住院的小伙子与我的闲聊,对我很有触动。在谈到老师与学生的话题时,我问他:是你记忆最深刻的老师是什么样的老师呢?他回答:怎么教课我倒是不记得,但是性格有特色,做人比较好的老师对我影响很大。由此,我更加坚定了一直以来常常思考的问题,教育的真谛究竟是什么,我想,教师应该是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而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则首先需要树立健全的人格,正所谓“正心”“修身”的过程。并且教师更重要的是以这样的一种人格去影响学生。然而,我们今天的主要精力究竟放在了哪里?如果说社会上目前很多时候会对教师群体的从业人员产生微辞,那么究竟是谁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呢? 中国在近二十年以来一直进行着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向没有错误。而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如果没有用在对前人的学术研究问题上,反而用在了执行行为规范和道德准绳过程的变通上;批判性思维用在了怀疑一切高标准思想境界的达成方面,后果是极为可怕的。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当今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等诸方面教育的背景下,从过去的羞于表达、不善言辞而逐步被影响成为将聆听大话、空话、假话视为一种平常,说大话、空话、假话成为一种习惯,那么,这样的国家未来命运将无法设想,,,,,, 我是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一名教师,我们的生长经历中有“破四旧”、“读书无用”、“批林批孔”的年代,我们也经历了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的过程。科学、技术为人类的进步构筑了阶梯,而中外古之圣贤关于哲学、历史等方面的著作也教会了很多人如何去思考。国门打开,使我们从西方人那里学到了许多优秀的品质,然而,中国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一定不如他们的吗?温总理的教导: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有多少人能够饯行?我们要做的难道仅仅是从“批评与自我批评”飞跃为“表扬与相互表扬”;“要谦虚谨慎,狠斗私字一闪念”跃迁为“彰显个人英雄主义”、面无愧色地大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么简单吗? 前些时候,在办公室,几位同事提到买房问题,可以说这个群体如今都有住房,说的无非是要买更大的房子,或是要给孩子准备房子,而且今天的青年人结婚,似乎已经形成了没有任何悬念的共识---那就是必须有房,并且仅仅有房还不够,似乎爱情与房子是直接划等号的,且呈正相关。 日本地震海啸后,又发生了核泄漏,地震后的第四天,宁夏卫视主持人连线中国驻日领事馆的官员,询问当时的情况,恰好那位官员的一位朋友(在日本工作的中国人)在旁边,话筒便被转移到了朋友手中,直接由他叙述所见到的情况,他介绍说:日本灾区的人们都没有停止工作,相反,大多数人反而更加努力,表示要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国家渡过危难,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很多在日本工作的中国人。 转过天来,我们这里举国上下一片抢盐声,连超市里的陈年旧盐都被抢购一空,淘宝网上盐的价格上涨了十倍,其中参与抢盐者不乏有头有脸的政府公务人员、有文化的大学教授,,,,,,难道这仅仅是以中国贫困的时间太久了这样的理由就可以解释的吗? 作为从事基层教育工作的一员,一个普通教师,我所能做的只是在有限的时间和范围内,以个人的思考与行动去影响自己教过的学生,这太微不足道了。当今中国教育的转型,绝非仅是教育工作者的问题,我时常能感觉到,整个社会犹如处于圆周围成的多米诺骨牌状态,环环相扣,无始无终,却都与教育息息相关,究竟该从哪个部分入手?转型时期的中国教育,出路究竟通向何方?一个人性、人格健全的社会究竟该怎样形成?使教育成为塑造灵魂的事业,距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呢? 2011年3月25日
茜茜公主最后编辑于2011-3-25 23:0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