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照例加班。 起得晏了,拎了相机上了门口的643路公共汽车,坐在上层第一排靠右手的座位,拉开窗子,雾气昭昭的早晨,带着没睡醒的味道。随手一拍一拍的、觉得这个角度倒是很难得,也就得了个词儿:“马路二楼”。 在会宾园站等车的男子,在看表,这一站上的人不多 Upload picture:

会宾园酒店外的石狮子,重装开业后一直披着红绣球,但酒店好像一直不很火,
Upload picture:
 水上后门关了很久,这个建筑不知原先是做什么的,我想早晚会拆的
Upload picture:
 骑自行车只能看到围墙,在公交的二层,看到水上后门地铁站正在施工,修地铁可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有的站已经修了好几年了,不过大家都在热切的盼望着、、、 Upload picture:

周邓纪念馆的门口。我很荣幸住在这附近,每天经过时都想起这伟大的领袖、领袖伟大的一生、这一生伟大的爱情。外地朋友来了很多的要到周邓纪念馆瞻仰,我常常很自豪地说“我领你们去,就在我们家附近”,作为地标性建筑,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越了水上公园。
Upload picture:

路上送粮食的小三马,我们单位食堂也有人天天送鱼肉蛋菜、基本都在大家吃早餐的时候送到食堂门口,早餐刚吃完的人们呲着牙擦着手路过小三马的时候,喵瞄车上的东西,有事就“嗬”的一声,“中午炖牛肉啊!”,有时就“哼”的一声,“又吃旱萝卜!” Upload picture:

现在的水上后门,没免费开放时,周六早上常在里头游荡,免费开放后,却一次也没进去过,有将近一年了、、、
Upload picture:
 在等车的一位围着豹纹围巾的女子,表情很沉着,
Upload picture:

正在建的“九号 海鲜”,可能是按门牌号起的名字,现在有好几家档次挺高的餐饮、洗浴都是这么起名字,给人印象很深、也很神秘,重要的是:价钱也很高!在高处忙碌的工人、注定是在建成后一次也消费不起的,尽管我也消费不起,但想起这些,心里有些酸楚。
Upload picture:
 上谷,现在成些气候了,韩餐、日本料理很多家,定价也很类似,有的自助特别适合“扶墙进、扶墙出的”勇士,我不行,常常觉得很亏,不过细算一下,还是能吃回来的,尤其是三文鱼之类,要是不限量,我就赚了,还有寿司什么的,边吃边喝边和厨师交流,挺有意思,《全城热恋》其中就讲了一个那么样的故事,吴彦祖演的寿司师傅。
Upload picture:
 天塔对面的高层,地点好、价格自然也会很高,照样是工人、确切的说是农民的血汗堆砌,他们注定也是不能住进去的,正所谓“编席的睡凉炕,盖楼的住马棚。”当然现在工人的条件好了、工资也有些保障了,家里也有瓦房了,、、、但当你在玻璃幕墙的后面,检阅都市的灿烂夜景时,你有多少次想起过他们?
Upload picture:
 Upload picture:

快到站时,在站台等着别的线路的人们,打哈欠时别忘了掩住口鼻哟,呵呵 Upload picture:

天塔前的小广场,以前有些小摊贩,卖些“铁板鱿鱼”、棉花糖之类的,我那时骑摩托车送他上下幼儿园,下学时他伸着小手指着小白布的幌子、不住的嚷嚷“我要吃铁饭就鱼、铁饭就鱼”,注意,是“铁 饭(fan) 就(jiu) 鱼”,想起来就想乐,这和赵本山的“春晚马甲”一样,我这辈子就指着这个笑话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Upload picture:
 这是正在拆建的老师大院,我表姐就在这上的新闻系,那时全国只有四所大学有新闻系,我们学校也有,想到学校转系的,太天真了,一提这个要求,就好像冒天下之大不韪,就差让系主任一口唾沫啐回来,结果我就成现在这个样子,天天读着表姐他们编的报纸入睡。有时翻翻在学校几位同窗编的小报,心想,快三十年了,还就真没梦见过当记者或者自己编一份报纸,也够没志气的,哼哼 Upload picture:

八里台桥和桥边的小河,也有变色的叶子,挺好看的。但小河在夏天常常发臭,尤其是下完雨后、会有一股股的黑色污流从各个地方溜进来,非常不堪,看来真的得想想办法了
Upload picture:
 Upload picture:

八里台站等车的人很多,好多学生假日出去逛逛,这个地方原来有个市场,卖盗版碟什么的,热闹得很,有几个店主会操着很正的美音讲出哪部哪部电影里的导演、演员,会介绍你想知道的片子的情节,还会根据你的喜好推荐片子,很专业,做影评家很到位,好像有个叫“红番区”的店子,我和一位朋友常去,买过很多碟。很喜欢悬疑、罪案、黑社会的片子,也买过几张正版的,每张都花掉我半个月、一个月工资,有一阵很爱看“古惑仔”陈小春那吊儿郎当的样子,一下子买了全套的《古惑仔系列》,看完了得个结论,“做男人不能没有义气二字”。
Upload picture:
 这个店开了好久,我觉得糖炒栗子是天津好过麻花的特色小吃,我经常买白堤路上的“老杜栗子”,皇家花园的“小宝栗子”不见得比他好,只是糖炒栗子季节性太强,到夏天就只能卖点刨冰什么的,现在最好,还有大糖墩儿,是好东西,不过我几乎不吃,不爱吃甜的。我童年在南方没吃过“糖炒栗子”,回天津后才吃上,那时候小宝还光着膀子在大锅旁边挥汗如雨呢,现在已经开了好多家连锁店了,真好! Upload picture:

这条街叫电台道,不用说,街的那头曾经有个店、从贵州路搬过来的,现在已经“进城”了,“进城”的店不容易保持特色,不过现在挺好,有进步、有发展、有一帮拥趸,大家还玩起了摄影什么的,将“声色”很好的结合了起来,只不过不是“声色犬马”的“声色”,别误会喽,原来在街的这头路边有人种着几株玉米、南瓜什么的,收获时很有趣,引得我想在隔离带中间种上麦子、高粱、甘蔗之类的一定也行,至少可以减少“五谷不分”的人员比例,还可以给街道命名“高粱路”、“土豆街”、“小麦街”、“黄瓜胡同”什么的,让违章人员除草、翻土、收割,既教育了本人、也是街道的一处风景,不过我想果实可能不能吃,都让汽车尾气污染掉了, Upload picture:
 服务员在擦玻璃,不是向我招手
Upload picture:

天气较冷,这样可以暖和一些
Upload picture:
 这是这个帖子里最好的一张照片
Upload picture:

在“我的早晨”里说过的55中建设现场
Upload picture:
 鞍山道和新兴路交口的这栋小楼,老轨在哪里工作了六年,那时住在鞍山西道云栖里,骑自行车到单位六、七分钟,那时在卫津路口等红灯时,有时看到我们当时的处长、后来的副局长骑着小木兰也在等灯,硕大的身躯和小木兰很不成比例;大爷很会生活,养了很多花、鸟、鱼,会做一手好菜;工作起来非常智慧,多难的事,到他那里都会解决,真叫举重若轻;大爷长着一张笑笑的佛面,两个酒窝,眼睛很有神,前年一个小兄弟结婚,请到大爷参加,二十年了,居然还记得几位当时属下的名字。照片上的三间屋子是老轨当时的办公室,我在那个阳台上看到街上发生的很多事,现在都还历历在目,说起来已经过了二十多年了、、、、
Upload picture:
 Upload picture:

后来我就在总医院站下车了、在陕西路的“小柴锅巴菜”吃的早点,一小碗锅巴菜、一小碗豆浆,除了食堂的油条我很少吃,所以只要了这些,很好吃,到现在都不饿,你们可以去试试
admin最后编辑于2010-10-24 15:3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