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法:三一七比例法 方法:将房间长度均分为三等分(三),音箱摆在三分之一长度处(一),两音箱之间的间隔为房间三分之二长度的0.7倍(七)。音箱最好要有略微的向内投射角度,不过没有向内投射也可,聆听位置不可贴靠后墙。效果:此法用于尺寸较大、比例均匀(例如约1:1.25:1.6或约l:1.6:2.5)的空间,可得到平衡的声音与宽深的音场。这是音响论坛经常推荐读者尝试的摆法。 第二法:三三一比例法 方法:将房间长度均分为三等分(三),宽度也均分为三等分(三),音箱摆在长度与宽度的第一等分交点上(一)。音箱可以有略微的向内投射角度,甚至不需要向内投射也可,聆听位置不可贴靠后墙。 效果:此法适用于尺寸较大、比例均匀的空间。它与“三一七比例法”的精神是一致的,唯一与“三一七比例法”不同的是二音箱之间的间隔较窄。此法也可得到平衡的声音与宽深的音场。美国TAS杂志总编喜用此法。 第三法:螺孔摆法 方法将音箱摆在房间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长度之间,然后将两音箱尽量靠两翻墙(如房间很宽则不需要紧靠侧墙),两音箱的向内投射角度要大于45°。聆听位置要在投射交叉线交点之后0.5—1米之间。 效果:此法专治高音太尖锐、中音太瘦、低音不够的缺点。而且,面对许多恶劣的环境时可以取得最佳的效果。这是“音响论坛”针对普遍不良空间所提供的有效摆法。 第四法:正三角形法 方法:第一个条件是音箱要离开后墙(至少要有1米以上)与侧墙(至少要有0.5米以上)。第二个条件是将两个音箱与聆听位置,画成一个正三角形。第三个条件是两音箱的向内投射角度也要45°或更多。第四个条件是这个正三角形可大可小。房间小,后级功率不大时正方形小些;房间大,后级功率大时正三角形就大些。 效果:这就是俗称的近音场听法。它的好处是可以减少四面墙反射音对音箱直接音的过度干扰,因此而得到很好的定位感以及宽深的音场。这是能够听到最多、最直接、最清楚细节的摆法。许多评论员在评音响时喜用此法。这也是Venture音箱老板杨和光喜喜欢的摆法。 第五法:长边撂法 方法将音箱反其道摆,以房间的长边为音箱后墙,其余按照正三角形摆法:聆听位置不可贴墙,至少要留—尺距离。 效果:中频与低频量感会增强,音场深度会较差。如果第一到第四法都无效时,可以尝试使用。 第六法:菱形摆法 方法:此法只限正方形空间使用。将正方形空间视为菱形二边靠墙处。音箱后面的菱形尖角与聆听位置后面的菱形角要做圆柱声波扩散处理,二音箱不宜靠侧墙太近。 效果:此法专治正方形空间低音轰隆驻波太强的问题。如果正方形空间不想这么摆,就要塞人很多家具以“干息”驻波。 第七法:贴墙撂法 方法:这是最古老的摆法:将音箱贴近后墙摆,距离后墙50cm或30cm、20cm都没关系,自己去调配即可。通常音箱不需要向内投射角度。效果:高频尖锐、中频、低频薄弱时使用,可以让中频与低频饱满起来,整个高、中、低频可以得到平衡。不过,它也会让音场的深度变浅,宽度变窄。但是,可与刺耳难听的声音两相权衡,牺牲音场的表现而求取好听的声音是正确的作法。 第八法:耳机摆法方法第一、聆听位置高低以普通单人坐上沙发上、身体靠在椅背上的高度最好;第二、二音箱与聆听者的距离以聆听者靠背坐着,两手前伸、中指刚好接触二音箱内缘的距离最适合;第三、两音箱不必向内投射,音箱摆放的正确位置以能够从“头顶上”听到声音为准;第四、音箱的高度,如果是书架型,加上脚架之后在100—1l0cm之间为佳。假若是落地式那就无法讲究了,—切随缘;第五、聆听位置背后离墙多远多近都设关系,但最好(或许说—定)要有软质吸音材料处理;第六、空间不需要另外多做声音处理布置。这种音箱摆法,因为所听到的效果类似戴耳机听音乐,而且左右二音箱也几乎贴近二耳,所以我称之为“耳机摆法”。说到音箱摆位,一些发烧友总是认识不到音箱摆位的重要性,不相信音箱摆位的神奇性,甚至认为那是故弄玄虚。当系统的声音效果不理想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器材的问题,而不去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器材不靓声。也有一些发烧友认识到音箱摆位的重要性,只是不知道该怎样摆弄才算正确,不得其门而入,最后不了了之。有鉴于此,现向各位发烧友介绍一种特殊的音箱摆位方法。因这个摆位法效果神奇,是本人带有独创性的一个摆位法,我就姑且称之为“浩歌音箱摆位法”吧,欢迎各位朋友实战后来信共同探讨。 “浩歌音箱摆位法”又称为“声音最佳共鸣摆位法”,简称为“五二七摆位法”。这个摆位法是我在多年探讨音箱摆位法的实战中,通过上百种摆位记号而总结出来的。不时去帮别人调校器材,进行音箱摆位时,每次摆来弄去都是摆到这个位置时声音比较理想,用尺子一量,刚好就是在五二七这个比例附近。后来我干脆就用五二七这个比例法去帮别人调整音箱摆位,而每次出来的效果都比较令人满意,可说是屡试不爽。为了使一些发烧友少走弯路,现将这个摆位法向各位发烧友简述一下,并介绍本人在音箱摆位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供各位参考,以便共同提高。 方法:首先将房间长度均分为五等分(五),然后将音箱摆放在房间长度的第二等分上(二),两音箱之间的距离等于房间五分之三长度的零点七倍(七)。 要点:计等数值时,以音箱低音喇叭的中点线为依据,数据尽量要准确。在这个基础上,再针对器材的声音特点和房间的音响特性进行前后左右的移动微调,这一步骤很重要,因为音箱摆到这个位置后,对细微的移动都变得很敏感,能否找到那个最佳的位置,全凭各位对声音的认识程度和微调功夫如何。音箱要有轻微的向内投射角度,至于投射角度是多少,则视实际听音效果而定。投射角度太大,声音尖锐没有松驰感,有时还会产生干涉现象,造成声音拖尾,嗡嗡作响不够干净;没有投射角度,声音松散没有实体感,给人造成一种声音象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的感觉。所以这个投射角度的调整是非常关键的,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调整时可用女声特别是女中音的软件来进行,如蔡琴的《机遇》里的第一首和《璇曲·蔓地·古璇》里的第五首前一分钟近似清唱的女声。因为人耳对中频段特别敏感,稍有变化便能觉察。如感到声音浑浊不够清晰,可将音箱略往前移;如感到声音发虚不够结实,可将音箱略往后退;如感到声音单薄不够厚实,可将音箱略往内靠;如感到声音臃肿分离度不够,可将音箱略往外挪;如觉得声场偏右,可将左边音箱角度略作外拗或往左移出少许,反之则移动右边音箱。通常,如果感到声场的深度不够,则将音箱往前摆,但如果太前的话,声音便会发虚;如感到声场的宽度不够或是声像拥挤,则将两音箱之间的距离拉开一些,但如果拉得太开的话,声音便会变得稀薄且声像高度会降低;如两音箱之间的距离靠得太近,则声像会变得肥厚臃肿或声音干涩现象太严重。只有找到最佳的那个平衡点才算“OK”。摆位时要一厘米一厘米地移动,以我的经验而言,只要你计算的数据准确,微调时前后左右的移动不会超出原来的零点五厘米。聆听位置最好不要靠墙,因那里的反射声较强。如逼不得已要靠墙聆听的话,则墙面一定要安装强的吸声材料。另外,聆听高度要比平时要高些,以我的经验而言,肩膀与高音齐平要比耳朵与高音齐平的聆听高度可享受到更好的声场和更自然的声音。假如你的听音环境是太狭长的长方形的话,那么你听音时的位置就更加不要靠近后墙,这时可将聆听位置往前移一段距离,然后计算房间的长度时,你就要以聆听位置处为终点来计算。这是针对不理想的房间所采取的折衷计算法。上面谈到的是一般的摆位原则,发烧友可灵活运用。 通过实践比较多种音箱摆位法,本人认为五二七摆位法是诸多摆位法当中声音表现最全面、效果最理想、音响性和音乐性结合得最完美的一个摆位法,它的好处在于: l、将声音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原来的声音因摆位不对,造成声音的干涉效应,声音被束缚释放不出来,致使声音在某个频率相互抵消或叠加。五二七摆位法能让声音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一些器材并不是不好,而是因音箱摆位不对限制了它们的发挥。音箱位置摆对了,器材得以还其本来面貌,正常发挥。有的系统听上去甚至有种脱胎换骨的感觉,这都是声音解放了的原因。大家可以拿《超时空大提琴》来印证。 2、这是能让低频发挥得最好的一个摆位法。使用这个摆位法低频量感会有一种突然增加了的感觉,低频变得丰满厚实,延伸自然且富有扩张力,有一种暗流涌动的弥漫感,但不会拖泥带水,听感上相当舒服,好象是空气在给你按摩振动。这对使用书架箱的发烧友而言,无疑是值得欣赏的。可用雨果出版的《一意孤行》第一首比较。 3、声音的柔和度和亲切感更好,是这个摇位法最值得让人称赞的地方。用这个摆位法,乍一听你会感觉到声音不够“光辉明亮”,缺乏一种“新鲜刺激”的感觉,但只要你有现场聆听经验和对声音有深刻的认识,你就会觉得这种声音更接近音乐厅的自然味道。这种声音松驰没有压迫感,亲切柔润,沉稳安祥,结像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声音变得更自然更耐听更有人情味,有种听LP的感受,它让你注意的是音乐而非音响。这可用蔡琴的《机遇》比较。 4、使用这个摆位法,声音有一种厚实而又清晰的感觉。这是一种资深发烧友孜孜以求的声音,厚实的声音是一种深沉大气的美,而且它的清晰度很高(这里所说的清晰度并非是中高频相对突出的那种假清晰度,而是全频的清晰度),层次感也很好,各发声体之间的远近高低各不相同,中高频浮现在上面,低频极沉潜地衬垫在最低层。而这种分离度是在声像凝聚实体的基础上实现的,而不是那种声像干薄的分离度。可用新的DG《敲击长门》来测试高度。 5、声音之间的融合度相当好。使用这个摆位法,声音高度和谐统一成一个张驰有序的发声整体,没有不应有的突出,也没有相对的弱势,就象一个训练有素的一流乐团一样,发出的声音是凝聚浑然一体的。可用《见证Hi-Fi》第三首来比较。 6、这个摆位法的离箱感相当好。声场的宽度和深度以及空间感要比“三一七摆位法”来得更出色,而且声场中较难求得的高度感也可轻易拥有。不信大家可找来《蓝调咖啡室》(“一听钟情”版)第六首来比较一下就知道了。而且它摆出来的声场稳定不飘移,就算你偏离皇帝位,走到墙角处听音,只要你面向两音箱的中点,声音也不会向你这一边偏移。包括指向性很强的号角音箱也不会,这样最佳听音位置就不会只局限于皇帝位了。测试片可用穆特的《卡门幻想曲》。 7、对于声音调试得干、尖、薄、冷、硬、紧的系统使用这个摆位法有起死回生的效果。特别是对使用晶体管机的朋友而言是一个福音,相比其他的摆位法,它使你更容易听到电子管的音色。大家可以找来一些中国民乐的软件如《梦峡谷》来比较一下。 8、这是能够使声音产生最佳共鸣效果的一个摆拉法。在这里请注意不要将良好的共鸣与驻波混为一谈。良性共鸣是指一个声音发出后在听音空间中产生的最佳回响,也即是指直达声与反射声的最佳结合所产生的混合音。而驻波是赖着不走的声音,与共鸣音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由于共鸣效果良好,感觉到这个摆位法产生的声压比其他的摆位法要大,令小功率放大器“焕发青春”。而且小音量播放时声场和动态也有较好的表现。可用《牧羊女》第五首测试。 这个摆位法对大部分的房间和音箱都比较适用,因它离墙较远,可将听音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但也不排除有的音箱和房间不适合这种摆位法,但不管怎样,你都应该试一试,从中你一定会得到启发的。 我不讳言我是一个无名小卒,一些发烧友可能会对我的观点和方法不屑一顾,这并不重要,当我胡说八道就行了。但对于有兴趣的发烧友而言,如果你认为我的这个摆位还值得你一试的话,那剩下的事就是该你动手了。反正不花你的一分钱,你付出的只是你的力气和智慧。只要你动手试过了,认为我的摆位法不行时再骂我也不迟。但我相信不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因为我使用这个摆位法帮别人调试过几十次了,还没有说不行的。如果你真的从中得到了启发和乐趣,那我的心血就没有白费,而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