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陆 | 搜索 | 首页 | 帮助 | 在线 | 回收站 | |
水手唱片音响 ==> 杂谈专区 ==> 赏音真言 ==> 《音响追忆录》万里江南一布衣纪念电声专家张本厚先生——王以真先生
版主:诚征中
《音响追忆录》万里江南一布衣纪念电声专家张本厚先生——王以真先生 人气:3098 回复: 0
  帅哥哟,离线  sshifi No.1 《音响追忆录》万里江南一布衣纪念电声专家张本厚先生——王以真先生
 
 

 等级:狂热者
 威望:0
 发贴:3619
 经验:12291
 财产:12291
 魅力:12291
 注册:2006-6-14
《音响追忆录》(五)
万里江南一布衣
纪念电声专家张本厚先生
王以真
在中国股市浪潮玩水的人,无人不知“大飞乐”“小飞乐”。上海飞乐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扬声器厂(公司)之一。声学是一项小科学,扬声器在诸多电子产品中也只是一个小产品,而扬声器技术也不过是雕虫小技。但有时“风起于青苹之末”,四两能拨千金。中国股票市场再次出现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第一个进入股票市场的并不是那些威名远扬、财大气粗的大公司、大集团,而是相对不是很大、不是很有名的上海飞乐电声公司。飞乐股票的上市,就像一只报春燕子,预示春江水暖、预示着万紫千红,预示中国改革浪潮滚滚而来。首张飞乐股票成为中国领导人,馈赠外国国家元首的礼品。这些对于中国扬声器业界是一件很露脸的事。
在我进入扬声器业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上海飞乐已是很有影响的扬声器厂,被视为扬声器厂的老大哥。我和我的同事对飞乐都有一种敬仰之心。当时天津真美还组织代表团到飞乐学习,真有点朝圣的味道。本来我也榜上有名,因为某种原因,最后一分钟被刷下。
而我头一次到飞乐厂参观学习,是利用探亲假机会,绕道上海,自费到飞乐拜访的。
上世纪80年代,电声专家张本厚先生出任飞乐厂的总工程师,使我与飞乐厂与张本厚先生有了更多接触与交往。
张本厚先生最早从事雷达技术工作,后来转入电声技术。有一会他听我说,我也是先学雷达专业,后来才搞扬声器,不觉相视大笑。上世纪六十年代,电声书籍、电声资料奇缺。1964年11月,我买到一本上海出版的《电声学》译丛,真是喜出望外。这些译丛收集当时国外(美、日、德…)的扬声器、电声学译文。现在是开放、信息时代,找点技术资料并不困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这些普通人很难看到国外科技书刊,因此见到这些译成
Upload picture:
view big picture中文的扬声器资料文章时,真像在沙漠中寻找到一弘甘泉。其中有一篇山本武夫、西村良平的文章,其改进扬声器的思路与方法与我们竞然不谋而合。慢慢我知道,这些有益的、开拓性的工作是由张本厚先生主持和推动的。其中有些文章是张本厚先生亲自翻译和校对的。
张本厚先生出任飞乐总工以后,飞乐技术工作更有较大进展。通过各种机会,会议出差、当面交谈,更多是书信往返。每月都会接到张先生1~2封来信,我也是当即回复。这在一个老年人、中年人之问是频繁的。
在接触过程中,更感到张本厚先生是一位仁厚长者、宽于待人、严于律己,具有谦虚好学、求真求实、一丝不笱的学风,平易近人、认真讨论、孜孜不倦的精神,我是极为钦佩。
张先生的来信,一笔一划、字大整齐。平等讨论问题,交换和索取资料,一点架子也没有。
1982年3月初我去上海,当时上海声学会经常举办声学报告会,每次请一些专家(如李宝善先生)主讲。张本厚先生(张先生是上海市声学学会一届二届理事)诚恳邀请我为上海听众讲一次。我真是诚惶诚恐,推说我们感兴趣的扬声器技术问题,上海市不会有太多听众。最后作为折衷,改在飞乐厂内为技术人员讲一次。内容是扬声器和振膜有关技术和动态。虽说是同行交流,也有些考试的性质,看到大家专注的神情、张总关切的目光,紧张的心情慢慢放松,成为自然、愉快的交流。飞乐有50余人到会,徐厂长、张总亲自参加。
在这之前或之后,我也曾应邀在一些单位和场合举为过类似的讲座。主持人讲过开场白以后,礼貌性坐一位,就被人请走了。在飞乐演讲时,自然是由张总主持,简短介绍以后,一直专心致志做为一个听众。虽然也不时有人来找他,他始终没有离席而去。这不仅表现了他的学养、修养、人品、风度。也表现他对技术本身的兴趣和专注。顺便说一句,现在举办讲座时,企业领导者一同聆听的情况多起来。
使我难以忘怀的是,是当张本厚先生从总工位置退休以后,他对我说,现在更有时间,对有些技术问题可以更深入的研究。这使我感动,这些具体的扬声器技术问题,已经不是他的职责范围,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仍然一如既往的研究。
张本厚先生的作为,使我明白,做为一个技术领导人,不仅是一个行政官员,同样应是一位实实在在的专家,甚至是一位学术带头人。这样的技术领导才会有作用、有效果。飞乐厂有今天这样的发展,自然有许多原因,其中与有这样一位好的总工程师及他的好作风、好传统分不开的。
我一向视张本厚为兄长、为领导。而张先生对我的厚爱、关怀、器重和鼓励,使我惑到温暖、惭愧和不安。在上海期间,张先生说,你来上海时问短,帮我安排好时间,何时到车问参观、何时交流、何时参观上海展览会,何时去同济大学、东海站、中国唱片厂、上无二厂…。使我短短几天同上海同事进行了广泛高效的交流。我想办的、尚未出口的事,张总都替你想到,并周到安排。
唐代诗人戴叔伦有一首《吊畅当》诗:
万里江南一布衣
早将佳句动京畿
徒闻子敬遗琴在
不见相如驷马归
张本厚先生也像“万里江南一布衣”。一个在江南为扬声器事业发展有过杰出贡献的技术人员。中国扬声器技术的发展就是由这些“江南布衣”“江东布衣”“江西布衣”“江左布衣”…推动看。尽管“明月不归沉碧海”“不见相如驷马归”。但是他们的贡献是实在的。

sshifi最后编辑于2014-08-05 10:03:49
2014-8-5 10:00:22
查看资料发短信发email搜索发贴编辑本贴引用本贴回复投诉本贴删除本贴
提升 | 锁定 | 解锁 | 删除 | 移动 | 固顶 | 总固顶 | 取消总固顶/固顶 | 奖励/惩罚 | 加入精华 | 取消精华 | 发布公告 | 修复统计
跳转到:

显示可打印版本 | 推荐给朋友 | 收藏主题  
 

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水手唱片音响 立场无关
Powered by CPB CPB2.0 ©2002-2004
Processed in 145.020ms query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