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陆 | 搜索 | 首页 | 帮助 | 在线 | 回收站 | |
水手唱片音响 ==> 杂谈专区 ==> 赏音真言 ==> 王以真先生文章之二十五“劝君更进一杯酒”
版主:诚征中
王以真先生文章之二十五“劝君更进一杯酒” 人气:899 回复: 0
  帅哥哟,离线  老轨 No.1 王以真先生文章之二十五“劝君更进一杯酒”
 
 

 等级:英雄
 威望:0
 发贴:1235
 经验:3097
 财产:3097
 魅力:3097
 注册:2006-6-27
音响追忆录
劝君更进一杯酒
----纪念电声专家赵克勤先生

王以真

2006年4月我到江西新余参加“电声行业专家组会议”。出南昌汽车行走在高速路上。起伏

的丘陵散布着草地、丛林、耕地、池塘。红的土;浅绿、深绿、墨绿的树、草…,随着车行

方向构成一幅又一幅的天然图画。如果那位摄影师捕捉的好,说不定就是一张传世的佳作。

自从我准备去江西开会那天起,一个人的名字和身影就不断在脑海中涌现,这就是长期工

作、生活在江西的著名电声专家赵克勤先生。赵克勤先生生前是著名的江西红声器材厂副厂


长、副总工程师、《应用电声技术》(原《红声技术》)主编,也是我相熟、相知的好朋

友。


在1990年前后,红声器材厂开发了一种平膜耳机。那就是音圈与振膜一体化的等电动式平膜


耳机。赵克勤拿了一付请我试听,提意见。果然声音清晰、通透。我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


大好机会,我对他说,这种原理、这种方法可以做一种新型高频扬声器。赵克勤认为很好,

并约定抽空一起搞,并先寄来平膜制造工艺流程(详见《实用扬声器工艺手册》p.265)。


我和许多朋友都不曾想到,赵克勤会突然病重。许多预定的计划来不及实现。正当红声器材


厂对他委以重任时,赵克勤带着许多遗憾 ,步履匆匆离开我们。

1993年2月25日在北京八宝山公墓赵克勤先生的追悼会,我看到北京电声界的许多朋友,怀


着悲痛的心情,向赵克勤先生告别。也足以看出赵克勤先生的影响与人缘。

后来遇到一位调入红声厂不久的同志告诉我,在江西吉安赵克勤的追悼会上,有不少赵克勤


的同事失声痛哭,悲痛欲绝。这位同志说,一位厂里中层干部去世,有这么多人痛哭,他是


很震动的。可见赵克勤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

我同样感到震动。我们这些凡人,当我们告别人间时,除了我们亲人以外,会有多少人流

泪?

在八宝山赵克勤追悼会上,我撰写了一幅挽联:

相知庐山 一别东山 长夜苦雨 名山何处觅旧踪


身在红声 心系电声 壮志未酬 悲声不绝入九霄


“文化大革命”结束,电声界开始复苏。1997年开始,我重新参加电声界的一些活动。同年


12月19日在北京见到了老朋友、红声厂的总工程师王忠毅先生。十几年不见,恍若隔世。王

忠毅先生还回忆起,六十年代我陪同他在天津电声厂参观,向他讲解纸盆工艺研究工作。在

王忠毅身边,形影不离的有一位赵克勤先生。这是我们初次见面。


1980年7月,我有幸去庐山开会。当时,三个电声相关会议同时在庐山召开。一时电

声界群英荟萃、群贤毕至。新朋旧雨、欢聚一堂。在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困境、漫长的苦难历

程,再来看庐山的奇峰怪云、流泉飞瀑,对比反差十分强烈。在庐山有幸结识张绍高教授,

张教授高贵的学者风度令人敬佩。也坚定我继续献身电声事业的信心与决心。


赵克勤作为会议的承办者、东道主分外忙碌。终于我们有机会作一次深谈,谈些什么大多已

经忘记。但开始一段谈话我一直记得。他告诉我,他是犯过错误的人。经历了几次生死决择

的大运动,我对那些自我标榜一贯正确、完美无缺的人和事常常表示怀疑,对那些自吹自擂

的人和事往往不信任。所以听到赵克勤坦然自己犯过错误有些不一般的感觉。人非圣贤、焉

能无过。何况有些问题,中国有双重标准。对于圣贤就要“为尊者讳”、是“小节”、不能

扩散;而对于普通人,同样问题就是“道德败坏”、“品质恶劣”。从此我觉得赵克勤是一

位可以深交的朋友。这就是“相知庐山”。


1979年以后也是中国电声行业大发展的时期。一来社会对电声产品有旺盛的需求;二来许

多电声技术基础工作中断多年,呈现出一种百废待兴的局面。


例如:制定、修订、贯彻各种电声标准;介绍国内最新电声技术、电声动态、电声设备;交

流、研讨电声技术和信息;鉴定和论证各种电声新产品。其中有电声标准委员会的定标活动;

电声情报网的交流活动;声学学会、电声器件行业协会、音响行业协会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

生产工艺手册的编撰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赵克勤先生一直是一位最积极、最热情、最努

力、最活跃的参加者、组织者与撰稿人。例如国内第一部《电子工业生产工艺手册》“电声

器件”分册就是由王忠毅、赵克勤任主编,由他们具体组织实施,由若干专家共同撰稿。我


也有幸参与扬声器部分的撰写。书虽然很重要,但却没有一分稿费。但并没有降低参与者的


热情。最后定稿是在江西吉安红声厂进行,赵克勤除了和大家一样撰稿、讨论、整理、修订


以外,作为东道主还要为大家吃好、住好而操心。


电声当时分为通信电声和广播电声,赵克勤不仅参加了广播电声的许多工作,而通信电声的

工作大部分是由赵克勤承担的(广播电声技术人员多,通信电声相对人少)。红声厂还出版

一本杂志《红声技术》,后更名为《应用电声技术》,赵克勤任主编,也是主要撰稿人。同

时向电声界朋友约稿。杂志有很好的影响,已越出红声厂成为全国电声界欢迎的杂志之一。

对于赵克勤的约稿,不管有多忙,我是一定抓紧按时完成。既是对赵克勤的支持,也促使我

多写一点文章。


赵克勤的特点是工作认真,不论是正式文章手稿或来往信件,一笔一划,写得清清爽爽、一

丝不苟。连他在跌伤后仰面写给我的信中,还为字体稍有偏斜而表示歉意。赵克勤有才干,

却不是倚马万言可待的才子。是慢工出细活的作风。他白天工作很忙,下得班来同事、朋友

来访不断。只有夜深人静,才是他的写作工作时间。满满的烟头见证熬夜的时间。这无疑损

害他的健康与透支他的生命。一篇篇的论文、调研报告就是这样写出来;一部三十余万字的

《实用电声器件原理与应用》也是这样写出来的。现在翻看此书,有赵克勤亲笔题字请斧

正。书在人亡,思绪万千。


赵克勤酒量好。1981年在哈尔滨,即被戏称为“酒仙”。各种电声活动,每年都会同赵克勤

多次相会。每次都有机会,低斟浅酌、尽兴微醺。即所谓“浅浅杯盘供笑语”。此时海阔天

空、古今中外,天南海北、文学史地…,无所不谈。我有时书生气太足,进退失当。赵克勤

会一旁稍加点拔,而使我若有所悟。赵克勤亦常有事相商,我也直言相告,供他权衡。最后

一次1992年10月在苏州,召开电声技术会。赵克勤告诉我,厂里要任命他当厂长,问我怎么


办?我反问“是正厂长还是副厂长”。他说不清楚。我说正厂长还值得一干。要是副厂长最


好不干。工作中掣肘太多,你办事又认真,会把你身体累垮的。赵听后默然。这就是“一别

东山”。


中国电声行业的发展是许多人共同贡献,包括企业家、各类工作人员、专家学者及相关技术

人员、全体工人、爱好者与使用者…的共同贡献。电声事业是一片茂密的树林,是一条不疾

不徐的河流。因此就不只是一个人、一颗树、一掬水、一件乐器的贡献。但是每一位对中国

电声事业做过贡献的人,我们是不应该忘记的。赵克勤先生就是一位有突出贡献的人。


这次在江西,主人捧出“四特酒”。我借花献佛,敬酒一杯以酬故人赵克勤先生。“劝君更

尽一杯洒,西出阳关无故人”。


2014-8-4 8:02:46
查看资料发短信发email搜索发贴编辑本贴引用本贴回复投诉本贴删除本贴
提升 | 锁定 | 解锁 | 删除 | 移动 | 固顶 | 总固顶 | 取消总固顶/固顶 | 奖励/惩罚 | 加入精华 | 取消精华 | 发布公告 | 修复统计
跳转到:

显示可打印版本 | 推荐给朋友 | 收藏主题  
 

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水手唱片音响 立场无关
Powered by CPB CPB2.0 ©2002-2004
Processed in 179.688ms query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