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陆 | 搜索 | 首页 | 帮助 | 在线 | 回收站 | |
水手唱片音响 ==> 杂谈专区 ==> 赏音真言 ==> 王以真先生文章之二十四“身无彩凤双飞翼”
版主:诚征中
王以真先生文章之二十四“身无彩凤双飞翼” 人气:1156 回复: 0
  帅哥哟,离线  老轨 No.1 王以真先生文章之二十四“身无彩凤双飞翼”
 
 

 等级:英雄
 威望:0
 发贴:1235
 经验:3097
 财产:3097
 魅力:3097
 注册:2006-6-27
音响追思录

身无彩凤双飞翼

----纪念电声专家、中国立体声研究的开创者谢兴甫教授

王以真

承蒙《现代音响技术》好意,开辟了《音响追思录》专栏,陸续发表了我写的一些纪念


文章。纪念与我有过交往的、为中国电声事业做过贡献的人士,电声专家、学者。其中有


《明月不归沉碧海》纪念李宝善先生;《江上粤王台 登高望几回》纪念林述强先生;《劝君


更尽一杯酒》纪念赵克勤先生;《天津有位喇叭于》纪念于文科先生;《万里江南一布衣》记

念张本厚先生。有人问起为什么写这样文章,首先他们都为中国声学事业做出贡献,我们不


应该忘记他们。


一个初出茅庐的歌手,会有人替他们包装、造势、吹捧(这当然有他们的自由)。那么

为什么不可以介绍有贡献的专家学者。中国目前成为一个音响大国,是包括这些专家学者在


内,许多人努力奋斗的结果。


我们还有一种惯性思维:“外来和尚会唸经”“本地姜不辣”。在一些技术活动中,只


要是鼻子是高的、眼珠的篮的,毫不吝嗇封以“专家”“学者”“大师”…。后来知道有些


人是销售人员,有些甚至是临时僱来的外国人。他们有过什么贡献?设计过什么产品?出版


过什么著作?写过什么文章?介绍者讳莫如深。中国从清朝开始就有一种“宁赠友邦、勿施


家奴”的环传统,到现在遗风仍在。

音响技术的发展,因素很多,但主要一条要有人,要有包括专家、学者在内的努力。这


些人做了好事,我们就要纪念他们。

而发展中国音响事业,更需要中国专家的话语权。

今天我们已进入环绕声时代,什么杜比环绕声、AC-3、DTS…,大家已耳熟能详。但是从


单声通、立体声到环绕声有一个过程。从科学研究到普及都需要有一个过程。

在我进入扬声器技术界的1962年,国内放声系统基本上是单声道。一直到80年初,高保


真立体声的概念才开始在中国流行。当时华南理工学院的谢兴甫教授最早研究、讲授、推行


立体声概念和原理。举办讲座、撰写文章。一时谢兴甫教授的名字同立体声联系到一起。

翻阅旧资料,查到我的沈阳朋友于勇才寄来的资料,介绍1983午9月在沈阳举办立体声讲


座的情况。足见谢教授的影响和全国对立体声技术的关注。


我是在上世纪80年代,参加《电声技术》编委会会议,有幸结识谢兴甫教授。有时当


面、有时书信往返,向谢教授请教。明明是我向谢教授请教,谢教授回信在广州五山石牌住

处前,加写“赐教处”。我感到更要学习谢教授的谦虚态度。

由于我没有机会当面聆听谢教授讲课,大胆写信找谢教授要资料。很快谢教授寄来一本

《立体声讲义》,印于1980年3月。那时还是用腊纸刻印的。这本讲义共分九讲,从双耳立


体声讲起,遂步讲解双声道立体声系统,立体声的试听、记录、广描,厅堂立体声,四通路


立体声和三维立体声。收到谢教授寄来的讲义,十分兴奋。并认真、仔细研读了讲义。在每


一讲后,都附有十几篇参考文献。我没有时间去

研读这些文献,是从谢教授的讲义中得到立体声的启蒙教育,保持了对立体声原理的清

晰、准确的认识。在以后的技术工作中获益非浅。事实上存在着对立体声的种种误解。例如

聆听器材的纵深感,我就用经典的立体声理论,在广州“小旋风”讲课时指出问题所在。

此后谢教授的《立体声原理》一书于1981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序言是1987年写的,足

见谢教授对立体声的研究更为超前。此后我又看到一系列立体声方面的著作,如李宝善的

《立体声应用技术》1981.4、科普著作《立体声》1982.8…。都稍后于谢教授的文章、书

稿。当然立体声技术在中国之发展,顺应历史之潮流,必然有许多仁人志士贡献其中,但无

疑谢教授是中国立体声研究的先行者,至少是先行者之一。在这里顺便提一件往事,当时应

xx出版社邀请,撰写一本立体声的科普读物。定名为《立体声浅说》。实际上是将谢教授的

理论科普化、通俗化。我从“四面楚歌”的故事讲起,那是中国最早最壮观的立体声演出。

每一章节,标题都是自以为贴切的唐诗宋词。用“远近高低各不同”解说时问差和相位差。

用“两水中分白鹭洲”解说德•波埃效应。用“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解说哈斯效应…

但那位编辑对这种文章风格“深恶痛绝”。由于没有事先签合同,此事只好作罢,如马克思


讲“将稿件交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即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

后来谢教授应我代表厂里邀请,到天津真美电声器材厂访问。我全程陪同谢教授参观,

谢教授行动略有不便,但他坚持上楼下搂,兴致勃勃参观每个车间,特别对消声室等测试没


备尤为仔细。在闲谈中我得知谢教授曾从业于冯秉诠教授。我还从李宝善先生口中得知,他

也是冯秉铨教授的学生。而我的另一位朋友,广州国光厂资深工程師何国熹先生也为冯秉铨

教授门下。而冯教授的《电声学基础》,是中国最早的一本电声学专著。我们从事电声技术

工作,真是半路出家,冯教授的书,成为我进入电声界的启蒙读物。而冯教授培养的人材,


更使中国电声技术,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几年以后,我终于有机会到广州谢教授府上登门拜访,当面请教。还参观了谢教授的办公

室、实验室。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谢教授为香港某单位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得到几十万元


技术咨询费,全部买了试验仪器设备,供学校使用。


谢教授离我们而去,而当今立体声仍在我们耳边环绕,立体声技术广泛深入发展。而且我们

看到,谢教授公子活跃在电声技术、环绕声研究上。子承父业、家学淵源,这是谢家的幸

事,也是中国电声界的幸事。李商隐的时代,没有立体声,可以说“身无彩凤双飞翼”。立

体声的出现,由如彩凤舒展双翼,翱翔于音乐的天空,使音响效果更加绚丽多彩。为此不能

忘怀为中国立体声发展有过重要贡献的谢兴甫教授。


Upload picture:
view big picture

admin最后编辑于2014-08-25 10:33:12

2014-8-1 15:39:46
查看资料发短信发email搜索发贴编辑本贴引用本贴回复投诉本贴删除本贴
提升 | 锁定 | 解锁 | 删除 | 移动 | 固顶 | 总固顶 | 取消总固顶/固顶 | 奖励/惩罚 | 加入精华 | 取消精华 | 发布公告 | 修复统计
跳转到:

显示可打印版本 | 推荐给朋友 | 收藏主题  
 

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水手唱片音响 立场无关
Powered by CPB CPB2.0 ©2002-2004
Processed in 171.875ms query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