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亦文亦理、有历史、有知识、有情有义,颇值一读,也是对天津之一曾经的全国电子基地上的风云人物最好的缅怀,这一代人有志有才,很值得我们学习! 天津有位喇叭于 -----纪念电声专家于文科先生 王以真 在中国扬声器行业内,谈到中国扬声器行业中历史较长、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企业,有“天南海北”之说。天是指天津电声器材厂、南是指南京电声厂、海是指上海飞乐厂、北是指北京797厂。不过这也算是老皇历,上世纪90年代后,以广州国光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扬声器厂后来居上,迅速堀起,成为扬声器业界的生力军。 “天南海北”四个厂,各自有本厂的优势、看家本领。天津电器材厂(现更名为天津真美电声器材公司)的拿手产品是号筒扬声器。至今仍是国内市场的名牌(不是那种花钱卖来的名牌)。在1950年以后,各种群众集会甚多,对号筒扬声器有相当的需求,天津电声器材厂(当时称真美电机厂)适应这种需求开始生产号筒扬声器。为此高薪、重金(称之为保留工资)请了一位工程师于文科先生。现在高薪聘请技术人员大家觉得很平常、很正常。上世纪五十年代,高薪是凤毛麟角,免不了种种议论,当时于文科每月工资240元(当时进厂学徒工每月工资17元、大学毕业生每月工资48.5元)。 开始做号筒扬声器没有磁体,于文科提出拆进口的旧纸盆扬声嚣取出磁体替代;而为了装好扬声嚣,于文科研究发明一系列方法:如用橡皮膏、油棉纱起砂;50Hz低压听头法;纸条定位法;音圈双面绕制法;另外于文科还有独到的号筒扬声器技术,外单位号筒扬声器出问题, 于文科手到病除。为此于文科先生得到一个外号,“喇叭于”。
有人会讲,这些不都是很普通的吗?!这有什么了不起?我们都会。其实我们现在似乎比较高明比较聪明,正是我们站在前人肩膀上。窗户纸已经捅破、鸡蛋已经立在桌上,每个人似手都变得聪明起來。但了不起的人们追忆的还是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 为了当对群众集会的需要,于文科还设计、研制一种“干电喊话器”。一只传声嚣、一只号筒扬声器、一只直流供电的放大器。三件形成一种简易的扩声系统,不用电源,很适合缺电的农村等处使用,产品受到欢迎。 于文科文化程度并不高,但却有风度,办事说话都很得体。不抽烟、好喝茶,组从来没有同他下过館,也不知道他喝不喝酒。思路敏捷、动手能力极强。除却做好技术工作,其他事一概不掺和。 1962年天津电声厂开始试制纸盆扬声器。纸盆怎么做,谁也不懂。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纸盆研制工作,此期间一个月要开一两次技术研讨会,相关人员十余人参加。当时全厂只有于文科一位工程师,也就是总工程师,会议自然由他主持。会上汇报上次试验的结果、研究试验中的问题、决定下次试验方案。会议讨论很热烈,有时还会激烈的争论。这里于文科总是不动声色听着,他从不做记录,但最后总结时总是概括了会上的正确意见,说得头头是道,包括了全体与会者的正确意见。两年多的时问纸盆工艺取得可喜的成果,制定出一套可行的纸盆工艺;对扬声器有了笫一手的深刻认识。一个工厂、集中几十个人、化了两年多时问,进行科学试验性质的工作。现在回想起来,真是难得的、罕见的机会。而于文科先生不动声色的支持,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有一个时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于文科先生的办公桌与我的办公桌相对。我们有了更多接触、交谈的机会。我对他讲,现在研究扬声器一点资料都没有?他说想办法找找看。不出几天,他居然拿回一本《スピ-カ》。一本日文本的扬声器小册子(我至今还不清楚,他怎样弄到这本书?)。我真是喜出望外。由于书是日文,看不懂。当时年轻,马上决定学日文,自费上夜校,从50音图学起。一面学日文一面将这本《スピ-カ》译成中文。当时厂长很支持,委派两人将译稿复制三份供全厂技术人员参阅。而日文的学习和翻译又为以后翻译山本武夫的《扬声器系统》(スピ-カ·システム)打下坚实的基础。饮水思源,我永远感谢于文科先生对我的帮助。 于先生接受一个任务,在一个大型活动展出一对音箱。不知什么原因,他把任务交给我。我按指数曲线设计了一只Ф300mm纸盆、一只铝盆架(三组六支撑)。经测试高频达16000Hz以上,近似一只全频扬声器。又设计倒相箱,1965年完成。至少在天津是第一只Ф300mm扬声器、第一只全频带扬声器、第一只倒相式音箱。当时大家心情很好,一有空就听这对音箱。 1976年7月22日的唐山大地震,波及京津。而于文科先生不幸死于余震瓦砾之中。我得知这个消息感到又一次震动和悲痛。当时我还处于未解放之中,不能参加悼念活动。1976年的大地震及当年的许多变动,使中国重新获得希望。做为国家发展的一部分,音响、扬声器行业也空前发展。在1976年以前,探讨扬声器是一件很寂莫的事。天津的喇叭于可以说是中国最早一批扬声器技术人员,于文科先生以他精湛的技术、朴实的人生、热情而不动声色的帮助…为中国扬声器构筑最初的平台。虽然他的知名度不是很高,很少在天津以外传播,但他的贡献却是实在的。我应该是受他帮助最多的人之一,而更多是在暗中的支持。今年是于文科先生逝世三十周年,仅以此文向于文科先生表达感谢和悼念之情。
本主题是移动主题,来自乐舞人生--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