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解释一下何谓“报纸版”,“报纸版”就是指唱片的封套设计借用报纸排印方式,并且看起来颜色有些泛黄发旧,犹如六、七十年代许多人家糊墙用的老报纸,故后人形象的称其为“报纸版”。可不是许多初入古典之门的爱好者感觉印象中的那种近似超廉价环保包装的版本。瓦尔特与他一手筹建的乐团一起为CBS公司录下了一系列极其珍贵的立体声唱片,这一《田园》版本就是其中的第7张。后来CBS被SONY收购,以“Great Performances”的名义整理出当时的母带,并再版CD。
第六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也是他的一个创作高峰期。所谓标题音乐是指音乐具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文学概念或绘画场面。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被认为是标题音乐的典范。贝多芬对这部交响乐加的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他在总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贝多芬怕人们误解他的音乐,更明确地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田园》交响曲共分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一个小背景:第一乐章 不太快的快板,到达乡村的愉快感觉。无论您是一个初入门的古典新手,还是在交响乐海洋中徜徉已久的爱乐人,都无法抗拒这个美妙乐章!简短的引子之后,迅速转入正题,开门见山。一段主旋律迎面而来,简直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清新感觉!那么的富有朝气,那么的清新自如,让人似乎感到了春天的气息。第二乐章 极活泼的行板,溪畔小景。您可以听到通过各种各样乐器模拟出来的风声、鸟鸣声、波涛声。第三乐章 快板,乡民欢乐的聚会。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舞曲节奏的跳跃,人们欢乐而无忧无虑的狂欢。第四乐章 快板,暴风雨。紧接着的旋律如同夏天的雷阵雨一般,倾泄而下,在经过了最磅礴的雨势之后,慢慢趋于舒缓。第五乐章 小快板,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和感恩的情绪。一切恢复了平静,雨过天晴、似乎还有一轮彩虹,人们迅速从从第四乐章的惊恐、躲闪中缓过神来。优美而抒情的旋律重新把人们带回田园生活的美好,旋律中蕴含着泥土的芳香,全曲在无比柔和中悄悄的结束,让人感觉无声无息。
(第一乐章是“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音乐在平静安宁的气氛中进行,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反复交替,我想作者并不在主题上加以他善长的发挥手法,只是朴实地重复,形成恬静清新的自然美景,音乐自然流动,没有强烈的力度变化,表现出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宁。:)
记得布鲁诺曾经在资料说过:瓦尔特的"田园"交响曲的演绎,是本世纪指挥家中的传奇,而他也一向对这部作品情有独钟,早在78转的录音时代,他就传有两版。本片是他1960年代的录音,企鹅评鉴三星,传说中被称为"报纸版",历来是古典发烧友的典藏,被欧美乐评视为他指挥艺术的颠峰之作。瓦尔特晚年在哥伦比亚公司留下的录音是录音史上的块宝,大师在晚年达到了个人艺术生涯的最高峰,而且刚好赶上了录音"黄金时代"的来临,每张他的立体声原版唱片都极为珍贵。
我想,如今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当中的现代都市人都向往回归美妙的大自然。如果您能够静下心来,花上半个多小时坐在音箱前,闭上眼睛,静静的欣赏一遍贝多芬的这部《第六田园交响曲》,您的大脑一定会经历了一次大自然的洗礼,当你从旋律中回来的时候,会有所感慨、有所慰藉的Upload picture:Upload picture:
对于卡拉扬的贝交的评判一向是众说纷纭。其一是他没有类似马勒-瓦尔特这样正宗的嫡系传承的关系,其二就是他的版本众多。 我个人是比较偏向于金卡的。在我看来卡拉扬在dg的3个录音完全是如出一辙大同小异。均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具有强烈控制力的版本。如果要了解卡拉扬对贝多芬的指挥艺术,红卡/白卡/金卡皆可。录音在dg出版的唱片中也都算上乘之作。红卡是卡拉扬最意气风发时的录音。这个版本与金卡的区别就是其主观性还没有那么大。红卡还是正统的贝多芬的话,那么金卡就是卡拉扬自己的贝多芬。贝交全集我认为只此一套是远远不够的。比较有代表的几个版本都应该收来。如:福特温格勒/emi,伯姆/dgg,克伦佩勒/emi,托斯卡尼尼/rca。 tianmuye最后编辑于2006-12-22 15:4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