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音场高度的建立,道理也是相同的,音场上方天花板的处理也要相当注意,我感觉硬木板或石灰批荡的水泥板是很好的。而音箱的前方则可以根据情况使用吸音材料了。如果各方面都做好了的话,我们可以检验一下,在我的听音室中,听童丽《名歌红》第一首《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开头的两声门铃声,会在远离左边音箱一米多、高于音箱约二米处的左上角响起,第一声“掉物”的响声则在右边音箱一米多远的右下角。第二首《桃花朵朵开》的鸟鸣声在右边音箱外约后一米多的前墙接近天花板位置鸣叫。第四首《相见太晚》的雷声在远处天花板下轰鸣,可以清晰听见雨声从天花板往下洒落,充满整个空间。听国产精品《超级试音碟》的无伴奏合唱《茉莉花》,可以听到男女演唱者站立在墙壁之前,左右墙壁之间,男声站立在女声后面高出一头多处,连男女领唱的位置也是相当清楚的,我在这里用站立这个词,是因为音场不会在音箱平面上,而是高于音箱一米多的位置,差不多是站立的演唱者的头部位置。听《Round-Up》(俗称”圈牛”)第一首《Sounds of West》,整个牧场便像一幅立体画一样展现在你前面,可以听到马从音箱后面的右墙壁跑向左前墙壁,近处远处的喝叫声马叫声,沥沥在目。而重播大场面的交响乐,可以说,乐队就在你前面,像是亲临其景,无须通过声音的所谓空气感来判断乐器的远近位置,而是清楚的展现在你眼前,甚至你可以怀疑声音是不是从音箱发出,因为你听到的声音根本没有来自音箱的方向,你的感受,甚至比现场还好,比坐在现场的远处更能清楚“看”到乐器的位置。
关于听音环境形状的要求,我们都知道,长方形的重放空间是最好的,那是因为,一方面左右墙壁较为夹窄,反射量大,容易使B、C区达到“掩蔽门限”。另一方面,聆听者的位置离音箱及掩蔽音较远,因而使这两者的距离的比值低,这两者距离的比值越低,掩蔽音与被掩蔽音的相对距离就越近,掩蔽效果越好。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引入“频域掩蔽”的概念,什么是“频域掩蔽”?“人耳的掩蔽效应”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频域掩蔽”,二是“时域掩蔽”。“时域掩蔽”是指掩蔽音与被掩蔽音在不同时段出现时发生的掩蔽,即滞后发出的音声或导前发出的声音对一方的掩蔽,掩蔽效果不但与声音强度有关,还与发生的时间有关,例如驻波或残响时间过长或过短造成的影响。而“时域掩蔽”是指掩蔽音与被掩蔽音在同时作用时发生掩蔽效应,又称为“同时掩蔽”,这是一种较强的掩蔽效应,掩蔽效果不但与声音强度有关,还与发生的距离有关,当频域中的一个强音掩蔽与之同时发声的附近的弱音时,弱音离强音越近,越容易被掩蔽;相反,离强音较远的弱音则不容易被掩蔽,而这个远近的定义是相对于聆听位置的远近而言。所以,当我们聆听位置靠近音箱时,音箱与掩蔽音相对耳朵的距离比值较大,我们可以定义为弱音离强音较远,掩蔽效果便变差,我们则感觉到声音大部分从箱体中发出,当我们离音箱位置较远,音箱与掩蔽音相对聆听的距离比值较小了,我们可以定义为弱音离强音较近,掩蔽效果便较好,这时我们听到的声音感觉几乎是来自掩蔽音,直接来自音箱的声音则被掩蔽,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声音脱离了箱体,也是长方形房间音场会更好的道理了。
从以上原理可知,我们在建立音场的空间中,不应有任何物品的阻挡,否则会影响声波的反射,通常我们把器材架起几层摆放在左右音箱及前墙壁前面,是不合理的,合适的摆放位置应当在音箱下方的地板上,一层一字排开。
另外,在这里也跟大家探讨一下聆听位置高低的问题,事实上,重建音场后,乐器的纵深距离与聆听位置的高低有很大关系,我的经验是耳朵的位置尽量不要与高音单元处于同一水平线,习惯上大都建议耳朵与高音单元处于同一水平线,我认为这是不尽然的,因为这仅仅考虑到方向性来自高频的因素,却没有考虑到声波重迭问题,更没有利用“人耳掩蔽效应”建立音场后,利用其稳定性发挥作用。倘若你的音场平面刚好与高音单元处于同一水平线,其实,大多数是这样的情况,那么,由于声波传送的前后重迭便影响了纵深的感觉,使一个平面成为一条线,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实验,小孩都知道的,把几个杯子排成一列,当我们的眼睛与杯子平行时,看到的仅仅是第一个杯子,后面的都给第一个杯子挡住了,如果想看到所有杯子,眼睛的位置必须高于杯子的水平线。现代音乐厅座位都设计成阶梯形,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当我们坐在高于乐队的位置时,每件乐器发出的声音便可以直达我们的耳朵,如图六。
Upload picture:

这只是一种相当简单的分析,也未必正确,而实际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各位同学多加探讨。
如题所示,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实践及猜想,虽然我自己利用上述原理建立了这种音场,同时也因为实现了这种重建音场的目的,使这个猜想有了实践的检验及支撑,但仍然需要同学们做更深入的探讨及完善,所以,请同学们涌跃发言,指出不当之处。
下面是我的听音室摆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