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孔子是狂热的音乐爱好者 王以真先生文章之十四 [打印本页]

作者:老轨 时间:2011-7-11 11:06:03 标题:孔子是狂热的音乐爱好者 王以真先生文章之十四
四乐集
孔子是狂热的音乐爱好者
王以真


最近北京天安门矗立一座孔子雕像。

孔子再一次引起人们的热议。


孔子是什么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还是古文献整理家。

也有人讲孔子是当时的宣传部长,删去大批不合时宜的诗歌。

过去称孔子为圣人、至圣先师。

也有人讲按现在大学规定,孔子最多只能评为“副教授”,因为他没有论文。“述而不


作”。留传下来的《论语》,不过是学生笔记。

孔子是杰出的政治家。

也有人称他与孔老二,孔家店的后台。甚至有人讲他是杀少正卯的凶手。

全世界到处都在建孔子学院,孔子又成为一位文化使者。成为一个中国文化元素。

孔子又是社会活动家,他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


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其实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孔子的君君臣臣肯定不符合时代潮流,


但他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体会,会把我们带到更高的境界。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从普通人角度看:

孔子是一个旅游家,他组团率弟子自费周游列国、

孔子还是一位美食家,他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还有一整套饮食理论,如色恶不

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一直是我奉行的金科玉律。

孔子还是一位酒仙,常开怀畅饮美酒,酒量超凡,而且从来没有醉过。

孔子思想新潮,是许多网络名句的始作俑者。现在网上最有名的“神马都是浮云”,其实源


自于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还是一位万人迷,当时一位美丽、风流的追星族卫国的南子,一定要见孔子一面。孔子


大大方方与他见面。可见2000年前的追星族还是有眼光的,瞧不起那些不男不女的小夕阳,


而是将目光投向身材魁伟、风度翩翩、学识淵博、才艺双全的大学者孔先生。

从我们搞音响、搞音乐的人来讲,孔子还是一位音乐的爱好者,音乐的犮烧友,当时要成立


爱乐协会,一定推选他当名誉会长。不过这一现点,谈到的人还不多。和我们观点一致,更


有话语权的是李敬泽先生,他讲孔子“是个狂热的音乐爱好者,喜欢高雅音乐,也喜欢流行


音乐。”

这点我们可从孔子的音乐评论说起,现在写音响器材评论、乐评的写手不少。也有写得不错

的文章,但与孔子相比,高下立现。

我们来看几件事: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听韶乐,喜爱之极,怎么形容呢?说声音精细、柔和、雄壯、振撼、惑人至深…,都是


正确的套话、费话,孔子说:“三月不知肉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下子流传了

2500年,震撼了2500年。也是一句真实而又夸张的话。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


的(我们也经厉过一段肉是那样重要、那样珍贵的时期),孔子收学费,收的就是肉干(束


修)。但他听了美妙无比的韶乐之后,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


味所占据萦绕,这说明韶乐的魅力、韶乐演奏的蛛力,打动孔子。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


沉思,想到一生的奋斗,一生的目际;也可能就是发呆,什么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的、


宁静的、甜美的,体味人生、体味苦难、想起自已的学生、想起走过的道路,音乐是要有知


音的,当时现场听韶乐的人,决不止孔子一人,但只有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真是奇


思妙喻。


但反过来说,说明音乐又有巨大的、神奇的感染力与魅力。使你物无两忘。


到了今天我们再分析,孔子讲的“三月不知肉味”是不是仅是一种艺术的夸张,究竞有没有


科学根据呢?

答案现在可能有了,加拿大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大脑在听音乐时的感觉可以比享受美食或性

爱更好。

不久前英国《自然 神经科学》杂志刊登报告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等机构人员请一些对音

乐“特别有感觉“的人参与试验,让他们听各种不同的音乐,同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


木,监测其大脑活动,结果显示,他们在听特别喜欢的音乐时,大脑中的多巴胺含量明显上


升,这与美食在大脑中引起愉悦反映时的情况相同。

研究人员说,一般受试者在听喜欢音乐时,大脑中多巴胺上升的幅度为6%到9%,甚至有人上


升幅度高达21%。以前的相关研究表明,美食一般能使多巴胺上升6%。这就为孔子“三月不

知肉味”,找到科学根据。


多巴胺是神经传递素,有助于增强大脑细胞之间交流。这种化学物质有助于神经细胞之间信

号传递,它会使人产生名为“冷颤”的反应,如心率、呼吸、体温及皮肤导电过程出现变


化。这些全部是能带给人快乐的信号,可以通过科学仪器进行测量。


生理现象在现代科学条件下逐步可以测量,但心理感受、变化的测量则是困难得多的事,甚

至是几乎不可能的事。音乐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艺术,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这个科学测试研究对象,是从200多位自认为对音乐有感觉的人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上述研

究有局限性,不能推广到所有人中。


这当然是对的,所以2500年来,上千亿人中,只有孔子才讲出三月不肉味的话。




欢迎光临:水手唱片音响(http://www.tjidc.net)        Powered by CP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