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音响系统的附件逐渐升级,包括自己拉的电源专线,接地的处理,自制的音频线,还有两个电源线,升级了保险丝,系统已经渐入佳境了,还有要尝试的就是避震了。于是在这方面仔细研究了一下,潜水研究,总结了一些体会,没想到有这么大的惊喜!
通常的说法是木头做垫材发闷,厚而且肉,金属呢太薄了,比较适合厚声的系统。所以可行的方案就是混合型的垫材,集中了各自的优点而缺点得到了抑制。
所以混合型的脚钉大行其道,最近较流行金属镁的钉垫,据说对震动的传导性很好,但是不好加工,小日本对此很有研究,也出了些产品,贵价的也有,多是材质方面不一样,有创新的材料。Upload picture:
对于器材的避震要求,就是可以快速传导机器本身的震动,同时又不受外接震动的影响。如果物体本身不能把自己产生的震动传导出去,产生谐振,就会干扰机器本身的正常工作。
从工作原理来说应该是音箱的避震最重要,因为它是个振动源,书架箱的脚架就非常重要了。其次是CD机或音源,都是机械部件多,所以对震动敏感,要求也高。最后是功放了,震动相对少,主要是变压器。
同时要避免受到外界震动的干扰,比如空气中的震动,线材一样会受到震动的影响而导致接触问题,当然不是断开,不会震开了。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线材上有避震网就是为了隔绝外来的震动。Upload picture:
个人感觉震动就像些无用的干扰一样,应该尽快的把它们传导走,就像电学里的接地,让噪音导入大地就避免了影响我们的功放,从而使听感更好,背景更纯净。
最开始的避震实践是从CD机开始的,那时候刚刚听说避震管用,CD机要软座,于是乎找了三个红酒的瓶塞,用刀切成长短一样的三块,然后垫在CD机下面。还是有提升的,音场更凝聚了。这三个垫材用了一年多,后来发现了避震的重要性,于是开始了进一步的实践和升级。
四点法是找到第四个点,除了三个瓶塞,在用橡皮和扑克牌做第四个点来改变系统的谐振频率,扑克牌垫在上面可以随意减少数量来调整高度,非常方便。具体提升那些方面,我给忘了,可以看我转过的帖子。
功放和CD机的处理方法近似,但是CD机相对敏感些,所以会更加有效。最省钱的办法试过了,渐渐开始想花钱了,然后第二个玩具就是这个避震钉了。Upload picture:
这个东西由木头套,陶瓷珠和小钢柱组成,外加橡皮套。很重的样子,共三套。当初考虑买这个主要是觉得可玩性强,你可以任意选两个来组合去调音,亦可以拿一个来用。
Upload picture:
我的用法是三个一起用,依次是 器材--钢柱--陶瓷珠--木头套--玻璃层板。主要是为了提升系统的音乐味。提升了两头的延伸和音场凝聚,中频也厚实了一些,增加了少许音乐味。
单独用的方法还没有试过,以后有机会尝试吧!这样一用就是半年过去了,感觉听感还不错的。在CD下面就是这个样子,
避震对系统的提升有限,不可能和换器材去比较,但是可以让你的系统锦上添花或者说你的器材发挥出原有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