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 菜农在2013-10-16 22:01:44说道: 谢谢大风给我们提供的大片儿!
谢谢菜农老师观赏。 谈到摆拍,想说几句。一般我们提到摆拍都觉得不真实,有人工制作的痕迹。 其实很多摄影名片都是摆拍的。人像摄影多数是摆拍。电影基本就是摆拍,即使是某些记录,纪实性的片子,也免不了摆拍。抓拍当然能更好的捕捉瞬间,体现摄影的优势。不过有些瞬间一闪即过,不容易抓取。 摆拍,如果设计的好,摄影师构思好,有深度,也是好片子。就好比一部好的电影,创意来自导演和摄影师,而演员不过是道具。 在阳朔,遇到过一个老年摄影团。看到他们拍的江边渔火的片子,瞬间我明白了他们的拍摄方法,找个老农,带着渔船,鱼鹰,大家你拍我也拍。天黑了,拍累了,收工吃饭。 最后的结果是看到一大批雷同的片子到处都是。 在我看来,相机和镜头是一个摄影师用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工具,并非要真实的记录生活。在潜意识中,人们其实更喜欢虚幻,而不是真实。虽然人们知道哪些是假的,但是虚幻比真实更好看,更鲜艳,更吸引人,更有味道,更有冲击力。摄影技术给人们提供了制造虚幻的技术,和电脑数字技术结合,将虚幻级别更提高了一步。 “漓江渔者”这幅作品的摄影师可以看出来是下了一番功夫设计构思的。只是他缺乏渔民的生活体验。小时候见过用鱼鹰捕鱼,不会是一只,是很多只站满了船头。鱼鹰也并非是心甘情愿的给人抓鱼,只是人们用来捕鱼的工具。 这里转述白洋淀鱼鹰捕鱼的场景,估计也是为了旅游而开发的表演: 鱼鹰的外形像鸭,黑色羽毛中又微带一些紫、蓝、绿色光泽。嘴粗长而且最前端有钩,极善于潜水,眼睛发绿,能在水中看清各种鱼虾。鱼鹰喉下有一个皮囊,能暂存捕捉到的鱼。鱼鹰都要在捕鱼前禁食。渔家牧鹰前,先用皮条草(淀中一种特有水草)劈成丝。扎住鱼鹰皮囊下端,不让鱼进入鹰胃里,只能在皮囊中暂存。鱼鹰非常讲究配合,一对配合默契的鹰,上架时总在一个架上,入水时几乎同时入水。 主人已经不再需要靠鱼鹰多捕鱼讨生活,只需让鱼鹰程式化的表演捕鱼就可领得不菲的薪酬。 牧鹰最好的季节是春秋两季。夏季鱼正产卵,牧鹰人很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多半不放鹰,以便让鱼卵成鱼。过去白洋淀人说:“三只鱼鹰养一家”,足见鱼鹰捕鱼之多 看牧鹰人放鹰非常有趣。窄小的鹰排子,平常人上去都站不稳,可在牧鹰人手中却矫若游龙,即使在风雨天,鹰排子也照样在白花花的浪尖上行驶。鹰排前后各有几个鹰架,放鹰时,一声口令,鱼鹰“哑哑齐下”,墨色身形如黑云压城,遮住银鳞出没的淀面。这时,鱼鹰在水中一会扎猛子潜入水中,一会仰头浮出水面。有的鹰嘴里叼着鱼头钻出水来,鱼尾在淀面来回甩动;有的两三只鹰齐心协力抬上一条大鱼。牧鹰人眼疾手快,一手抄回子,把鱼头抄进去,一手抓鹰,把鱼扔进舱里,顺手拿出一条小鱼填进鱼鹰嘴中,用手一抻皮条的活扣,鱼鹰的皮囊解开了,小鱼进入鹰嘴。然后用篙一架,把鹰放到架上休息。这一连串动作,麻利有序,不能有一丝迟延。得到奖励的鱼鹰稍事休息后,再度跃人水中,又一轮新的渔猎开始了。 这里发几个鱼鹰捕鱼的现场照片,更真实些,但是美感就差了很多
Upload picture:

Upload picture:

Upload picture:

对比上面这3张照片,我们可以看出来“漓江鱼者”构思的场景有画蛇添足之嫌。 使用鱼鹰捕鱼,渔民就不会再自己撒网了。二者不会同时使用。一个是撒网容易把鱼鹰给抄进去,另一个可能是多只鱼鹰的效率很高,还可以捕深水区的鱼。同时撒网和使用鱼鹰,估计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 还有就是“光脚丫子”老师说的鱼篓挂在腰上。 还有一点,我发现几只鱼鹰还能分工协作抓大鱼。这一点是以前不知道的。 下面是一个介绍大理洱海白族渔民驯化“洱海鱼鹰”的介绍 据说,1995年10月,洱海鱼鹰被邀请到日本参加渔技表演,并获得金奖,也被评为世界上最优秀的鱼鹰, http://www.ngx.net.cn/ngtd1/ngtdjmjs/201103/t20110330_72422.htm 大理洱海鱼鹰之家 http://www.erhyy.com/index.html
fim一听钟情最后编辑于2013-10-17 15:5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