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定向自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Permian–Triassic extinction event)是一个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发生于古生代二叠纪与中生代三叠纪之间,距今大约2亿5140万年[1][2]。若以消失的物种来计算,当时地球上70%的陆生脊椎动物,以及高达96%的海中生物消失[3];这次灭绝事件也造成昆虫的唯一一次大量灭绝。计有57%的科与83%的属消失[4][5]。在灭绝事件之后,陆地与海洋的生态圈花了数百万年才完全恢复,比其他大型灭绝事件的恢复时间更长久[3]。此次灭绝事件是地质年代的五次大型灭绝事件中,规模最庞大的一次,因此又被正式称为大灭绝(Great Dying)[6],或是大规模灭绝之母(Mother of all mass extinctions)[7]。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的过程与成因仍在争议中[8]。根据不同的研究,这次灭绝事件可分为一[1]到三[9]个阶段。第一个小型高峰可能因为环境的逐渐改变,原因可能是海平面改变、海洋缺氧、盘古大陆形成引起的干旱气候;而后来的高峰则是迅速、剧烈的,原因可能是撞击事件、超级火山爆发[10][11]、或是海平面骤变,引起甲烷水合物的大量释放[12]。 目录 [隐藏] 1 年代测定 2 灭绝模式 2.1 海中生物 2.2 陆地无脊椎动物 2.3 陆地植物 2.3.1 植物生态系统 2.3.2 煤层缺口 2.4 陆地脊椎动物 2.5 灭绝模式的可能解释 3 生态系统的复原 3.1 海洋生态系统的改变 3.2 陆地脊椎动物 4 灭绝原因 4.1 撞击事件 4.2 火山爆发 4.3 甲烷水合物的气化 4.4 海平面改变 4.5 海洋缺氧 4.6 硫化氢 4.7 盘古大陆的形成 4.8 多重原因 5 注释 6 延伸阅读 7 外部链接 [编辑] 年代测定 在西元二十世纪之前,二叠纪与三叠纪交界的地层很少被发现,因此科学家们很难准确地估算灭绝事件的年代与经历时间,以及影响的地理范围[13]。在1998年,科学家研究中国浙江省长兴县煤山附近的二叠纪/三叠纪岩层,他们采用铀-铅测年方法,研究锆石中的铀/铅比例[2],估计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的发生年代为2亿5140万年前(误差值为30万年),并发现此后有随者时间持续增高的灭绝比例[1]。在灭绝事件发生时,全球各地的碳13/碳12比例极速下降约9‰[14][15][16][17][18]。因为二叠纪/三叠纪的界线难以用放射性定年法测定,科学家们多用急遽下降的碳13/碳12比例,测定岩层中的二叠纪/三叠纪交界[19]。 在二叠纪与三叠纪交界时期,陆地与海生真菌曾有急遽的增加,原因应是当时有大量的植物与动物死亡,使得真菌得以迅速繁衍[20]。因为二叠纪/三叠纪的界线难以用放射性定年法测定,也缺乏参考用的标准化石,古动物学界一度使用真菌的繁衍高峰,测定岩层中的二叠纪/三叠纪交界。但是真菌定年法的最初提倡者,指出真菌的繁衍高峰,可能是三叠纪最早期生态系统的反复发生现象[20]。真菌的繁衍高峰理论在最近几年遭到许多质疑,例如:最常发现的真菌孢是Reduviasporonites,在近年被发现其实是藻类化石、[21][14]、真菌的繁衍高峰似乎不是全球性现象[22][23]、在许多地层中,真菌的繁衍高峰与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并不一致[24]。藻类被误认为真菌胞,可能代表三叠纪时期全球各地湖泊增加,而非生物的大量死亡与腐烂[25]。在2009年的一个研究,则以生物化学方式分析Reduviasporonites的组成,例如:碳同位素、氮同位素、碳/氮比例,发现Reduviasporonites的组成接近真菌[26]。 关于这次灭绝的过程、经历时间、以及不同生物群的灭绝模式,仍然相当模糊。一些证据显示这次灭绝事件持续约数百万年,而在二叠纪的最后100万年,急遽地达到高峰[24][27]。在2000年,科学家研究浙江煤山的许多富含化石的地层,借由统计分析指出,这次灭绝事件只有一个灭亡高峰期[1]。但是,之后近年的研究指出不同的生物群在不同的时间点灭亡;举例而言,虽然年代难以确定,介形纲(Ostracoda)与腕足动物的大规模灭绝,先后相差了72万年到122万年之间[28]。在格陵兰东部的一个化石保存良好的地层,动物群的衰退集中在6万到1万年之间,而植物群的衰退则持续约数十万年之久,但也显示灭绝事件对造成全面性的影响[29]。一个较早期的研究,认为当时有两个灭绝高峰期,相隔500万年,这段期间的生物灭绝高于正常标准;而最后的灭绝高峰,造成当时约80%的海洋生物灭亡,其余海生生物则多在第一次的灭绝高峰与灭绝间期消失;近年仍有研究引用这个假设[30]。若根据此一理论,第一次的灭绝高峰发生于二叠纪瓜达鹿白阶末期[31]。 瓜达鹿白阶末期灭绝事件对海生生物的冲击,随者地区与物种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举例而言,腕足动物与珊瑚有严重的大量灭亡[32][33]。所有的恐头兽类灭亡,仅有一属继续存活[34];在有孔虫门中,体型大型的纺锤虫目(Fusulinida)也仅有费伯克蜓科(Verbeekinidae)继续存活[35]。 [编辑] 灭绝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