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最近听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较多,写点肤浅的感想,愿与喜欢莫扎特的朋友交流,也请高手指导! 听音乐是很个性化的事。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莫扎特。(一) 所有的作曲家中,我听得最多的就是莫扎特。每次,当自己不知道听什么的时候,只要找来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就找到了归缩;当自己心烦意乱无所适从的时候,只要找来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就找到了安慰;当自己面对纷繁的世事心灰意懒的时候,只要找来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就找到了宁静。 听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因为他的纯和真。 现实中太多的烦忧、浮躁、虚假,只有莫扎特,总是让我找到那种纯净和真诚。莫扎特没有做作,没有世故,没有媚态,甚至没有抗争,没有与命运故作的拼搏。在纷扰的生活之中,莫扎特保持了自己的纯洁和平和。 莫扎特太纯了,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我听到的就是那样一种清新自然、行如流水。如小孩般的笑。 莫扎特太真了,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我听到的就是一气呵成的情感流露,仿佛感受到他与你一起在嬉戏、诉说,有时或者是一个鬼脸。 (二)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是快乐时最好的朋友,更是难过时最好的陪伴。 如果一种音乐仅仅只有一种甜美的快乐,那不是我心中的“大美”。我喜欢听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更因为其中含有的一种无言的悲情。这就是:我们听到快乐,但感到悲伤。 施纳贝尔说过,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对于孩子们来说太简单了,但是对大人来说也太难了。为什么?因为孩子总是保持着童真。而大人们失去了这些,所以是最难的了! 霍洛维茨晚年醉心于莫扎特的音乐,他是弹多了华丽的炫技,始发现莫扎特的童真吧。其实,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快乐源于真挚的感情和儿童般的天真,只要放下所有的得失、烦恼和顾虑,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可是,谁能真正做到这样呢?我们总是计较得太多,殊不知这样得到的反而更少了。我的一个好友总是告诉我说:“快乐不是因为得到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深以为然。为什么我们长大了,却失去了快乐的本源?为什么我们在得到物欲的同时,却总是伴随着失望? 在听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时,我总是带有一种这样的哲学追问。 (三) 听了这些年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我常常喜欢从这首K310开始。莫扎特写这首曲子时,正经历丧母之痛。它充盈着“莫扎特式”的悲怆:透明如水,又深不见底。没有对生活的体验和经历的风风雨雨,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感伤 。我特别喜欢第二乐章,那频频出现的同音反复,总是不断的、愈来愈强的敲打我的心扉。 这是莫扎特在死神面前对琴声饱含的留恋和倾心相许,还是心灵上找到故乡的欣慰?抑或是言语中体现的对母亲深深的怀念?那是天鹅之歌,更是天使之声。而琴声,也总是把我带到99年秋,我在慕尼黑的那个灰暗的永远充满绝望的日子:远隔重洋的母亲竟然离我而去!那时的感觉只有揪心的绝望!不就是K310的咏叹调吗? 琴声是甜美的,可是甜美的骨子里有深深的忧伤。 (四) 生活是最好的馈赠,无论快乐还是痛苦。 1778年在巴黎期间,莫扎特写下了五首“巴黎奏鸣曲”(K.310,K.330-333),描述了他在巴黎的心境。这段时期是莫扎特在生活、思想和情感上的转折点。上层社会对他的冷漠、生活的贫困加之母亲的病故,使他遭受连续的打击。而他在这段时期还苦苦单恋着阿露西娅。莫扎特第一次意识到人生道路的坎坷,尝尽了世态炎凉的滋味,这中间还夹杂着爱情的变幻。 快乐与忧伤连同悲剧性的因素在《a小调奏鸣曲》(K.330)中充分显露。我特别喜欢其中第二乐章,从法国风味的舞曲节奏里透露出忧伤与压抑,淡淡的,那么一点点快乐的味道,突然又被一种淡淡的感伤代替,又如对情人焦急的等待――人生原本就是由一个个等待组成的。 等待总是充满着希望、期待和忧伤。 最近,我在由一个地质学家写的一本叫做《莫扎特的爱与死》的书中,找到一些有趣的推论。作者从莫扎特晚年的创作和生活推论出他的一系列“真相”,他的作品透露出他的心态、情绪和内心世界,作者相信这些作品反映了一定的意图和目的。而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也正是他的心路历程。他的晚年几首钢琴奏鸣曲K545、K547、K564,简洁而又充满童心,谁又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这首C大调K545,如果说第一乐章开始弥漫的那种纯真,能逗乐几岁的孩子,打开孩子们的心扉,那么第二乐章就能使上了年纪的人坠入对生命无限的沉思! 这叫什么?这叫撩人!在快乐中撩起聆听者的悲伤!
|